儿女情长的诗句短句(白居易儿女情长起来毫不含蓄,短短36个字以恨写爱,尽付一番相思)

100

古往今来,谁无相思,作品多为讽喻诗和闲适诗的白居易,也写过一首道尽不休思念的词。一首《长相思》,经典了千年,寄去了天涯。

《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词看上去很容易让人感觉是一首闺怨词,思妇在月光下登楼远望,期盼远方的夫君,离人却不见归,恨悠悠,思亦悠悠。

但实际上,这首词是白居易思念自己的侍妾所作。侍妾名曰“樊素”,从词中描写的地理位置来看,樊素应当是归家省亲,当然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在路遥车马慢的时代,白居易久不见樊素归来,思念蔓延,蔓延到了瓜洲渡头,也蔓延到了纸间笔端。

汴水日夜奔流,泗水也日夜奔流,流到长江的瓜洲渡口。“汴水”源于河南,经安徽与泗水汇入淮河,“泗水源于山东,经江苏与汴水相汇,”瓜洲“则是江苏境内长江北岸的江中沙洲。汴水和泗水向东南而去,它们最终流入了长江,继续滚滚东去。读到这里,还是读不到词的主旨的,白居易紧接着写了:“吴山点点愁。”

吴山在这首词中泛指位于江南的山,遥遥望去,词人觉得那群山竟处处都似含愁一般。其实哪里是山愁,是那望断天涯的人在愁罢了。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我的思念,我的痴恨,皆没有尽头,直到你归来时它们才会罢休。原来是相思的痴人在诉诸心肠,思念和带着怨恨的情绪随着流水奔向了吴地,那吴山含愁无言,沉稳静立。相思随流水不息,愁怨似吴山重重,末了都化作一句,只盼伊人快快归。

词中那远去的女主人公樊素是杭州人氏,白居易遥望着她归乡的方向,寄托着深深的愁思,除了以山水捎去念想,他竟已不知所措。

词的最后,白乐天写道:“月明人倚楼。”明月高悬,我独自倚楼而立,继续沉浸在无边的愁思里。关于这一句,还有一种差别较大的解释:皓月当空,就让我们倚楼相偎吧。前一种解释意在表示孤寂的独倚高楼,后一种则意为伊人归来后双双依偎的浪漫情味。

其实这两种解释就词意来看都是可以说通的,不过放在词境中我是更倾向于词人孤身倚楼望月,江水茫茫,而相思无绝的这番解释。读过词后会觉得,整首词的基调更偏向相思无期的一种氛围里,句句含愁,字字怀思。虽然词人写了“恨到归时方始休”,但这并没有扭转词境思愁的意思,一个“恨”字更为深化了他那番由相思而起的苦楚。

词的最后“月明人倚楼”也能使我们感觉到,白居易所营造的依然是一种孤清绵愁的意境。他将思念寄山寄水,寄给明月,完全没有与恋人团聚后带来的欢欣气氛,也就难谈双双相伴望月的此中意味了。

伊人不归,长久的想念和哀愁促成了一种难言的痴恨,会让人心烦,会致人忧郁。白居易就是将这样的情绪写在了词中,原来恨也可有千百种恨,在这里倒是令人艳羡的一种“恨”了。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我已思念成狂,痴恨成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