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谭浩俊财经视角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围绕杭州的话题也瞬间成为焦点。最终的落脚点,都聚焦到一个方面——营商环境。
于是,杭州在营商环境方面的一个个“好”,也被摆到了其他城市的面前,成为其他城市反思的问题。
营商环境基于镇江,基本的评价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算好,也不算差。客观地讲,它也与镇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是与营商环境相匹配的,谁的营商环境好,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由此推理,凡是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营商环境一定好。反之,也是如此。

镇江的优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就有过一次又一次的挖掘,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一次又一次的归纳总结,可以说已经被挖得连老底也挖光了,地理位置、港口、交通、产业、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地域文化、商业氛围,等等,没有一个没被撕开分析,也没有一个不被赋予很多的优势内涵。但是,又似乎都没有成为镇江的先发条件,于是,文人们便用“后发优势”来自我安慰。
实际上,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经验来看,固态优势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勉强能用的条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动态优势才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发展的关键。而动态优势归根到底,就是营商环境。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税收减免、九十年代的政策资源,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土地资源等,而现在的营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各类优惠政策的必要条件,一个是各种良好服务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比的是经济实力,充分条件比的是服务能力。对镇江来说,比前者,没有优势,功夫只能花在后者。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营商环境问题上,有没有真正形成共识,到底是真的想改善营商环境,还是只停留在口头上。镇江的营商环境,能否成为每个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永久性机遇,成为镇江发展的不竭动力。
眼下,各地都在忙招商,下招商任务,定招商指标,抓招商考核。需要追问的是,在招商的同时,有没有关注本地企业的外流、外迁问题。
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镇江企业的外流、外迁矛盾正在显现,有的地方还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看似优势很强的产业,正面临比较严重的企业和投资者流失现象。外地更是在我们一些具有优势产业的地区,布局招商队伍和人员,用政策、资源、资金等将镇江的企业招走。
也就是说,在费尽心机招商,千方百计扩大增量的同时,存量企业和投资者却在被别人挖走,这是最为可怕的现象。招商工作,绝不能陷入“狗熊掰玉米”的尴尬之中,增量要抓,存量更要保。唯有保住了存量的招商,才是有效率的招商。
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一位企业家公开表示,镇江要发展、要招商,女婿、媳妇很重要,也不能放弃儿子和女儿。很多人听了之后不以为然,认为这位企业家是想要政策。今天看来,这位企业家的话,很有超前意识。
要知道,凡是被挖走的存量企业,都是发展得比较好、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的,而招商引进的企业,到底怎样,还需要时间检验。这个问题,与人才引进同出一辙,那就是流走的是成熟人才,招引的是不确定性人才。如果镇江成为了人才、企业的免费培训基地、试验基地,那就非常糟糕了。

商要招、要引,更要留、要安,要招得来、引得进,更好留得住、干得安。那么,提供优质服务就成为当下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而优质服务,显然不是成立一个行政服务中心和承诺几天办所能涵盖的,而必须用心、用情、用诚意去打动、感动投资者和创业者。
在调研中遇到一件事,一名创业者到政府部门办事,本计划先办理好前道手续,等几天再办理后道手续。可是,部门要求必须一天内全部办理完毕。创业者不理解,为什么非要一天内办理完毕。经了解,考核部门有规定,只有一天内办理结束,才能考核合格。这样的服务,属于优质服务呢,还是僵化服务。这样的营商环境,应当说好呢还是不好。
所以,营商环境能不能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能不能成为投资者、创业者的永久机遇,能否成为镇江发展的不竭动力,可能需要更深层次思考,而不是纸面服务、口头服务、表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