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魏静敏 刘婷婷
5月15日,晨雾未散,西峡县丁河镇简村村民庞同现踩着露水走进猕猴桃示范园。“孙博士,您看这枝留几个果合适?”他轻轻托起一串毛茸茸的幼果问道。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孙小旭蹲下身,仔细查看后给出了建议。

5月中旬,正值猕猴桃疏果提质关键期,孙小旭带领团队深入西峡县多个乡镇的果园。他们在田间地头开设课堂,将实用技术送到果农手中。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果农,现已成为会看墒情数据、懂果树管理的新农人。
作为全国猕猴桃主产区,西峡县共种植猕猴桃14.5万亩,如今已有8.5万亩进入挂果期,年产量8万吨,综合效益突破20亿元,带动10万农民稳定增收。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传统种植模式的短板逐渐显现——疏果粗放、水肥管理不科学导致果实品质不稳定,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
“疏果看似简单,却是决定猕猴桃品质的‘生命线’。果子留多了,不仅长不大,还会透支树体养分,影响来年收成。”示范园里,孙小旭边修剪果枝边向果农讲解。专家团队针对猕猴桃不同品种特性和树势差异,总结出“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十二字诀,并制定具体标准:长果枝留4—5个果,中果枝2—3个果、短果枝1个果,手把手指导农户开展精细化疏果作业。
针对猕猴桃幼果膨大期需求,专家团队为果园管理装上“智慧大脑”,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园里,土壤墒情监测仪、气象站等设备24小时采集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并结合猕猴桃生长周期规律,通过智能系统精准计算灌溉施肥方案。
“以前大水漫灌,水和肥一股脑儿浇下去,既浪费又伤地。现在滴灌系统就像给果树‘私人定制’营养餐,肥料能多吸收三成,还能避免烂根问题。”西峡县猕猴桃协会会长庞进超在体验新技术后赞不绝口。
如今,在科技力量的强劲驱动下,西峡猕猴桃产业正向“标准化、品牌化、智慧化”迈进。当地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新路径,以“菌果药旅”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建设为抓手,深度挖掘猕猴桃产业附加值。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从鲜果销售到精深加工,一条覆盖全产业链的发展之路正逐步成形。
目前,西峡已成功打造出完整的猕猴桃深加工产业链,推出了猕猴桃酒、果汁、果脯等20余种特色产品,让小小猕猴桃“华丽变身”。数据显示,通过深加工,当地猕猴桃产品加工增值率超过60%,不仅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西峡猕猴桃是大自然馈赠的‘豫西绿宝石’,我们要用科技为这颗‘绿宝石’镶上‘智慧金边’,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谈及产业发展前景,孙小旭表示,团队将持续深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大领域,通过全产业链技术服务的精准“滴灌”,推动西峡猕猴桃突破地域限制,从伏牛山腹地走向全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