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华表奖给青岛留下了什么?

0

新华社青岛4月30日电 题:华表奖给青岛留下什么?

新华社记者吴书光、王凯、张武岳

日前落下帷幕的第二十届华表奖颁奖活动,让举办地青岛成为全国影视行业的焦点。聚光灯下,细看这座城市,你会发现华表奖钟情青岛是有原因的——这座电影之都确有独特的气质。而华表奖带给青岛的应不止于流量狂欢,也包括从影视名城向文化强市加速转型的新机遇。

从“取景地”到“策源地”

从20世纪30年代的《劫后桃花》到近年来的《流浪地球》《送你一朵小红花》,青岛以其独特的欧陆风情与东方神韵,成为中国电影的“天然影棚”。2017年,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老城区的海岸线、小洋楼、斑驳砖墙等,构成了青岛独特的空间美学,成为多部经典影片的取景地。《送你一朵小红花》中,黄岛路60号的假发店、福山路30号的老别墅、埠西市场的海鲜摊位、太平山索道,无不传递着青岛的市井烟火与城市温度。

然而,青岛并未止步于被选择,而是开始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影故事。通过培育优质出品方,青岛逐步转型为重要的影视内容策源地,形成取景拍摄与内容创作齐头并进的格局,推动电影产业全链条布局发展。从项目策划到拍摄制作,从宣传推广到发行放映,青岛元素已深度融入电影工业的各关键环节,独特的城市烙印被刻在作品创作全过程中。

青岛东方影都近年来声名鹊起。在这座孕育了《流浪地球》《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国产巨制的影视基地内,尖端拍摄设备不断升级,智能化技术装备为电影画面注入震撼视觉冲击力;工业化制作体系日趋完善,从前期规划到现场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建立起标准化的作业规范;专业分工更加明确,从创意构思到视觉呈现,从业者们既专注本职又协同配合,形成高效的创作合力。

华表奖的落地,让外界对青岛电影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是经典的“取景地”,还是国产电影的“策源地”;电影不仅讲述别人的故事,更可以是城市精神风貌的表达。

从“影视流量”到“文化流量”

华表奖活动期间,“半个娱乐圈都来青岛了”“青岛与电影的独特情缘”等话题持续登上热搜,大大提升了青岛作为“电影之都”的知名度。这场颁奖活动不仅是影视行业的盛会,更为青岛文旅融合发展及城市形象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活动举办期间,大量电影从业者、媒体、影迷从各地奔赴青岛,直接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消费热潮。

青岛借机推出七大主题的“跟着电影去旅游”线路,串联前海一线、历史城区、东方影都等资源,挖掘电影幕后的城市故事,进一步集聚放大“流量”。

在核心城区之一的市北区,馆陶路22号等影视取景地蕴含着丰厚的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的里院文化、纺织谷的工业遗存等,借助影视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崭新生命力……市北区创新性地将大鲍岛、馆陶路、波螺油子“十二阶”、台东步行街、登州路啤酒街等特色街区有机串联,精心打造“跟着电影游市北”主题线路,并配套推出电影主题邮轮航次以及城市漫游、夜游等特色体验项目,充分展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

从“电影盛会”到“影视高地”

华表奖给青岛出了一个命题:一场颁奖典礼,如何助力城市影视产业升级?

华表奖落幕次日,青岛“趁热打铁”出台《青岛市支持电影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以高“含金量”的十条措施支持电影发展,凸显城市发展影视产业的决心。“青岛十条”的创新之处在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拍摄补贴,而是聚焦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产业核心环节,构建起覆盖电影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

同时,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将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加速汇聚,进一步优化青岛影视产业的生态布局。目前,东方影都已成为国际一流的超大型影视拍摄基地,以东方影都产业园为核心的影视制作配套产业链日趋完善,包括希娜魔夫、香港永誉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均已入驻。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青岛影视产业生态更加完善,标准化的电影工业体系将进一步重构影视创作的生产范式,让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留下更加光辉的印记。

华表奖这场盛会留给青岛的不仅是关于影视产业发展的考卷,还有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推动城市发展的契机。

青岛,请开始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