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辉
近些年,电梯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长沙近1.4万部老旧电梯步入“更换期”,这些惊魂瞬间不断拉响安全警报。但现实困境却是,更换电梯的钱迟迟“不到位”。
维修资金本是换电梯的后盾,如今却陷入了“远水难解近渴”的尴尬。业主表决难、周期长,芙蓉苑一栋楼更换电梯竟耗时半年;维修基金的续交,更是因缺乏上位法支持而难以为继;国补政策看似曙光,却附有严苛的“双十五”门槛,申请成功率也很低,对不符合条件的小区而言,只能是望眼欲穿。据市监局规定,使用超12年的电梯即达报废标准,而长沙15年以上电梯数量仍在持续增长,时间并不站在安全这一边。
电梯频繁“罢工”,困住的不只是居民,更是城市的微观治理。安全本应是底线,而非奢侈品,又岂能坐等“钱到位”才行动?下放审批权限、推广电子投票等措施固然是进步,但若深层矛盾不破,再高效的“绿色通道”,也难阻老旧电梯变成“定时炸弹”。
海量老旧电梯的更换任务,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需以生命安全为圆心,破除“钱不到位,安全搁置”的惰性思维,让每一部电梯真正成为回家的安心路,而非步步惊心的冒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