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严琴)“以前都是村里有隆重的活动才唱跳梅葛,现在每周都能听到,太棒了!”云南省姚安县马游小学学生庄子豪笑着说。
在马游小学,省级非遗传承人罗英、郭自林等教师开展了梅葛等非遗项目的教学传承活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高亢悠长的梅葛调,一开场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场活动中,学生们学得格外认真。
“我们非常欢迎开展这样特色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了解了家乡的优秀文化。”马游小学教师罗晓飞说。
姚安县被誉为“梅葛故地,花灯之乡”。近年来,姚安县构建“三融入”非遗传承新模式,坚持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改革、课后服务、体艺实践中,让非遗“活”起来、学生乐起来。
为了让学生能“迈出脚”且“玩得好”,姚安县将非遗融入课堂改革,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小邑拉花、老鹰晒翅、海底捞月……姚安传统花灯舞蹈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马游小学梅葛课间操、光禄小学小邑拉花课间操等特色课间文化成为校园时尚,带动花灯、梅葛、左脚舞的推广和传承。
姚安县积极开设非遗社团,开办“梅葛工坊”,打造研学基地,让非遗融入课后服务,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全县83所中小学、幼儿园将8个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其中马游小学打造了省级非遗项目梅葛传习所1处。全县非遗进校园年均达30课时,累计培育学生近2000人。
通过举办梅葛文化节、“龙华会”舞龙舞狮展演等活动,姚安县将非遗融入艺体实践,让学生们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乡土味”,体验非遗魅力。
“非遗进校园活动,将艺术精品和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在师生面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利用好学校这一重要载体,保护非遗薪火相传。”姚安县非遗中心主任魁剑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2日 第03版
作者:特约通讯员 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