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糖值是多少?医生坦言:如果保持在这个范围内,不用太担心

0

“医生啊,您快给我说说,这血糖到底控制在多少才合适呀?”

张大爷,今年 55 岁,身体一直还算硬朗,可几年前,却被糖尿病缠上了。自从确诊后,张大爷就像个认真备考的学生,一头扎进了糖尿病知识的学习中。他心里清楚,这病得自己多上心,才能控制好。

为了精准掌握自己的血糖状况,张大爷对自己可下了 “狠功夫”,每两天就雷打不动地测一次血糖。每次测血糖时,他都一脸专注,小心翼翼地消毒手指,轻轻挤出一滴血,眼睛紧紧盯着血糖仪,等待那决定 “命运” 的数字出现。可让他发愁的是,每次测出来的结果都不太一样,有时高得让人心慌,超出了正常数值;有时又低得让人担忧,低于了正常值。

张大爷的儿子看着父亲为了测血糖这么折腾,心里满是心疼,忍不住劝道:“爸,您没必要这么频繁地测血糖,太遭罪了,而且对您压力也大。” 可张大爷却固执得很,摆摆手说:“不行,我就得每两天测一次,这样我心里才踏实,不然总觉得不放心。” 儿子见父亲主意已定,也只能无奈叹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个月转瞬即逝。这三个月里,频繁测血糖带来的指尖疼痛,再加上血糖数值忽高忽低的心理压力,让张大爷有些不堪重负。终于,他决定去医院,找专业医生问问清楚,一进医院,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医生听了张大爷的问题,微笑着耐心解释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什么水平合适,这可不是一刀切的事儿,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得结合个人具体情况来定。” 张大爷听了,原本紧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咋结合个人情况啊?相信不少糖尿病患者也和张大爷一样,对这个问题充满疑惑。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讨探讨,揭开血糖控制的神秘面纱。

血糖正常范围知多少

说起血糖,有两个重要概念得先搞清楚,那就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这里的餐后血糖,一般指的是餐后两小时血糖。

对于健康的普通人,空腹血糖就像一个稳定工作的小卫士,数值稳稳地保持在 3.9~6.1mmol/L 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呢,也不会 “捣乱”,乖乖地小于 7.8mmol/L 。

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就像一道清晰的分界线。当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 7mmol/L,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或超过 11.1mmol/L 时,就可能被诊断为糖尿病了。

可能有人要问了,那空腹血糖在 6.1~7mmol/L 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 7.8~11.1mmol/L 之间,这又算啥情况呢?别着急,按照最新版内科学教材的说法,空腹血糖处于 6.1~7mmol/L 这个区间,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两小时血糖在 7.8~11.1mmol/L 之间,则被称为糖耐量异常。这两种情况虽然还没达到糖尿病的程度,但就像站在悬崖边的人,要是不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容易就会 “滑入” 糖尿病的范畴。

血糖保持这个范围,不必过度担忧

葡萄糖,可是我们身体能量的 “直接供应商”,对大脑来说,更是维持运转的 “动力源泉”。而血糖,就是葡萄糖在血液中的 “存在形式”,通过测量血糖,就能知道血液里葡萄糖含量的高低。

对于正常人,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我们获得血糖的主要途径,一是从日常吃的食物中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二是体内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

一般来说,正常人血糖在 3.9~6.1mmol/L 这个区间内,身体就能正常运转,无需担忧。那糖尿病患者呢?空腹血糖能控制在 4.4~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 8~10mmol/L,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这里要注意,血糖可不是个 “老实呆着” 的家伙,它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比如说,当我们吃了那些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像白米饭、白面包,血糖就可能像坐电梯一样迅速上升;要是平时活动量特别大,又吃得少,身体消耗的葡萄糖多,补充的少,血糖就可能会降得比较低,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如何有效控制血糖

想要把血糖稳稳地控制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得采取综合性措施,主要有以下这五个关键方面:

按时服用降糖药

目前,糖尿病就像一个难缠的 “小恶魔”,很难被彻底根治。所以,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就成了控制血糖的关键一步。就好比给身体这台 “血糖调控机器” 定期维护,确保它正常运转。

在服用降糖药的过程中,可千万不能自作主张地停药,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血糖保持稳定。而血糖稳定达标,才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比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这些并发症可都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 “大麻烦”。

坚持规律运动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一把神奇的 “钥匙”,能帮助打开血糖控制的 “大门”。这是为啥呢?首先,运动能让身体消耗更多能量,就像给身体这台 “发动机” 加速运转,燃烧多余的葡萄糖;其次,运动还能增强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就像一把 “钥匙”,胰岛素受体则是 “锁”,敏感性增强了,胰岛素就能更好地发挥降糖作用;此外,运动还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帮助甩掉多余的赘肉,很多糖尿病患者体重超标,减肥对控制血糖也很有帮助。

不过,糖尿病患者运动可得悠着点,不适合那种剧烈的运动。从安全性和可坚持性考虑,散步就是个绝佳选择。想象一下,每天在小区里、公园里,慢悠悠地走着,欣赏着周围的风景,身体还能得到锻炼,多惬意。但运动得长期坚持才有明显效果,可不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就行,每周运动次数别少于 5 次。而且运动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得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来,以第二天不觉得疲劳为宜。

定期监测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就像给血糖状况 “站岗放哨”,太有必要了。通过监测血糖,能清楚地了解血糖是怎么变化的,然后医生就能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就像给血糖控制 “导航”。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可以一周测量 3~4 次血糖,每次测量时,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都要测。这样能更全面地掌握血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努力控制体重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能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那可对血糖控制大有好处。在我们身体里,胰岛素得和胰岛素受体 “手牵手”,才能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了,就像锁不太好使了。这时候,如果能提高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控制就能更顺利。

那怎么判断体重是否超标呢?一般用体重指数这个指标。当体重指数在 18.5~23.9 之间时,恭喜你,体重处于正常范围。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努力让自己的体重保持在这个理想区间。

主动学习糖尿病知识

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觉得,血糖稍微高一点没啥大不了的。可实际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为啥会有这种错误想法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糖尿病缺乏客观认识。要知道,只有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糖尿病带来的危害。

所以,糖尿病患者要主动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多了解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饮食注意事项等。只有懂得多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