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河网】
文 |田明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中原大地,却也因泛滥和改道,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古至今,黄河护岸工程始终是治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护岸技术不断演进,治河理念也逐步更新。
埽工护岸
古老技艺的传承
埽工护岸是黄河护岸史上最早的技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埽工是一种用秸秆、树枝、泥土等材料捆扎而成的水工建筑物,因其形状不同,有“马头”“锯牙”等名称。宋代,埽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黄河治理的重要手段。明代,埽工被称为“顺水坝”,潘季驯曾解释其作用为“专为吃紧迎溜处所”,即在河流急弯处抵御水流的冲击。
2021年9月,黄河中下游遭遇历史罕见的秋汛。洪水退去后,郑州赵口段露出了1938年黄河堵口遗址。据史料记载,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进,国民党军队在赵口和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导致黄河改道。为恢复交通,后期利用传统埽工技艺进行了堵口。
石工护岸
从竹笼到砌石的演进
石质护岸是黄河护岸技术的另一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砌石、竹笼工和抛石护岸等。西汉末年,黄河已出现石工护岸。汉安帝时期,竹笼装石技术被用于稳定汴口石门,但因竹笼易朽、维修成本较高,逐渐被砌石工取代。
北宋时期,砌石护岸技术趋于规范化,施工时要先挖地基、打地钉桩,再修砌石堤。古代,黄河上的石砌护岸并不多见,更多用于长江、珠江等南方河流。如今,石砌护岸在黄河上随处可见。以郑州惠金河段为例,坝垛护岸多达500余处,其中2021年修建的花园口至申庄段雷诺护垫护岸长达5000多米。雷诺护垫是一种由金属网构成的生态护岸结构,既能抵御水流冲刷,又能促进水体与土壤的自然交换,体现了现代护岸技术的生态化趋势。
木龙与植树护岸
自然与智慧的融合
木龙护岸是北宋时期的一项创新技术。天禧年间,滑州知州陈尧佐为抵御洪水,发明了木龙——一种由横木和垂木组成的护岸结构。清代,木龙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被用于挑溜护岸,有效减少了堤岸的冲刷。
植树护岸则是古人利用自然力量保护河岸的智慧结晶。战国时期,已有种植荆棘、柏杨以固堤防的记载。宋代,朝廷多次下令在黄河、汴河沿岸植树,仅开封一地就种植了数十万株树木。明代,刘天和总结出“植柳六法”,系统推广植树护岸技术。如今,黄河两岸依然可见成片的护岸柳林。2021年秋汛期间,惠金河务局特别提醒巡坝人员注意河岸柳树的状态,倾斜或倒伏的柳树往往是河岸出现问题的标志。
生态护岸
现代治黄的新方向
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黄河护岸工程逐渐从单一的防洪功能转向生态与防洪并重。生态护岸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既能防止河岸塌方,又能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美丽的黄河花园口 张虎 摄
2020年,惠金河务局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临河段实施了生态护岸工程。该工程全长900米,其中400米采用格宾石笼生态护岸方式,500米采用散石护岸方式。人们在护岸顶部及坡面进行绿化,使护岸工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格宾石笼是一种由金属网构成的生态护岸结构,内填块石或卵石,既能防冲刷,又能促进水体与土壤的自然交换。
刚性护岸
护岸技术的创新突破
刚性护岸是近年来黄河护岸技术的一项创新尝试。2021年12月6日,黄河刚性护岸工程花园口试验段零号桩落成。刚性护岸采用钢筋混凝土护根排桩和格宾石笼相结合的方式,发挥“防冲、护岸、稳滩、固堤”的综合作用。

雷诺护垫护岸 张雪竹 摄
目前,刚性护岸一期试点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汛前完工。
从埽工到石工,从木龙到植树,再到现代生态护岸和刚性护岸,黄河护岸技术的发展,折射出人类的不懈探索。
END
编辑:范江涛 胡少华
审核:项晓光

本文来自【黄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