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北京的教育“高地”,北京市海淀区日前结束的高考“一模”考试引人关注。距离“二模”和高考只有一个月和两个月的时间了,“一模”考试到底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考生应如何利用好这次考试“成果”、做好最后的考前冲刺┅┅对此,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北京高考语文研究与辅导专家王丹宁第一时间对“一模”语文试卷进行了解读分析,介绍了此次考试的新特点与新变化,并为考生们的后续冲刺备考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一模”试卷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和“巧思”的特点
从试卷难度上看,王丹宁认为此次“一模”考试难度与去年年底预测的结果相差不多,总体难度没有超过高三期末考试,但有所提升。在他看来,这次“一模”考试的最大亮点在于出题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巧思”上。
“之前没做过或是很少做的才叫创新,这次‘一模’语文考试明显出现了之前在北京高考模拟题中不常见、甚至根本没有见过的考察方向和形式”,谈及此次考试的创新性王丹宁表示。他以文言文阅读的三篇材料为例进行说明,这道题借鉴了全国新课标卷的考察方式,呈现出“两短一长”的特点,对北京考生来说是个重大创新。
而“前瞻性”在王丹宁看来就是创新具备一定的预示性,并符合高考语文的改革方向和未来考察走向。此次“一模”考试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主观题就符合这个特点,它引用《蜀道难》文段,采用通过现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古文语句相结合的考察方式,互相解读和运用,形式很新颖。“这昭示着未来高考语文各大模块之间的壁垒或者界限可能不再那么清晰了,或将更加融合”,王丹宁指出,“此外,大作文第二题虽是记叙文,却首次出现类似议论文的隐性要求,明确了立意方向和写作领域,显然需要用小说类记叙文的形式,这也是比较创新和有前瞻性的。近年来北京作文的记叙文题目就是两种题材都能写,并且有意在为两种文学题材留足空间,这也是我在课上一直教散文类记叙文和小说类记叙文两套写作方法的根本原因。”
王丹宁认为“一模”试卷在巧思方面更加细腻,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第三题为例,它通过三个角度去对标甲乙丙三个具体事例,是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类题目,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路等的考察。“这才是第一道大题该考察的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内容仅仅从答案中来找,本质上不过是增加了阅读量,所以一定要有这样的题,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把非连称作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原因所在”,王丹宁表示。
此外,王丹宁也谈到了试卷中有不少内容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相结合,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三则材料,恰好符合我国当下所处的国际环境、发展阶段及未来希望达到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语言运用题目的材料提到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突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文化自信相印证。尤其令王丹宁感到惊喜的是,大作文的第二道题是我国外长今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提到的一番话,由此引出了“请听这声音”一题。而慕尼黑安全会议距“一模”考试只有不过短短几十天时间,它认为这体现了出题人的高水平。
王丹宁还提醒考生要注意微作文的变化,如第二题要求考生以“酝酿了那么久”为题写一首诗,考生要明确“为题”和“为开头”的区别,细心审题,确定押韵的韵脚。第三题是关于“因一本书而去一个地方”,他提醒考生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写一本书或是再写个地方就行了,这样会忽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它是想体现作者的一种价值选择或是内心的情感渴望;比如之所以阅读一本写偏远山区的书,可能是因为自己出生在大城市,钢铁丛林中的生活节奏太快,所以想给自己找一个返璞归真的机会。
“要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一模’试卷,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向全国新课标卷做选择性的靠拢,文言文阅读给的三篇材料、背诵默写、大作文中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差异等都体现出这个特点;如背诵默写部分纯记忆分数增多,纯记忆类与记忆与技能兼顾的比例变为1:1,而过往通常为3:1,这一变化显然是在向新课标全国卷靠拢”,王丹宁强调指出。
“一模”“二模”之间是最后“拼命”的阶段,语文冲刺备考应该这样做!
在王丹宁看来,“一模”考试是高三四大考试中最为重要的考试。因为全年课程的绝大部分此时都已讲完,高考前重点需要强化的地方,正好可以通过这个考试的分数来做个很好的判断。尤其今年“一模”考试试卷质量非常高,这种价值和作用就更加突显。“当然,没有一次考试可以百分百地反映出考生的真正水平,所以无论成绩如何考生都不能失去信心或掉以轻心;而要把它变成发现问题的好机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针对性地补齐短板,这也是这次考试的最大意义”,王丹宁指出。
他提醒考生尤其要注意实用类、创新性的题目,因为一些跨模块的考察,由于变化较多,对于水平比较高或是学过相应技巧、老师带着做过相应练习的学生而言会觉得适应;但对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而言,由于以往学的比较死或方法比较陈旧,一旦遇到这种比较灵活的考察,就可能表现出不适应,导致答题时间增多,从而影响心态和考试的发挥。而这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进而陷入恶性循环。正因如此,王丹宁建议考生如果在作答“一模”试卷时感到吃力,就要尽快更新自己的备考和答题策略。
同时,面对一个月后即将到来的“二模”考试,虽然王丹宁认为“二模”在难度上比“一模”稍低,与高考难度可能较为接近甚至更低。但他强调“二模”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练兵”,它考得好与坏一定会影响最终的高考发挥。所以如果在“一摸”中时间没有把控好,可以通过听他的强化课和一个月的练习来改善这种情况,这样答完作文应该还有半小时左右时间。
对于“一模”后如何补齐短板并为即将到来的“二模”做好最后冲刺,王丹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补齐短板。根据“木桶效应”,补齐短板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提升,因此考生应关注自己被扣分最多的题目,如果是作文跑题,就多强化审题立意能力;如果是背诵默写题丢分,就要多花时间进行背诵和理解。
二是优化时间管理。王丹宁建议考生要反思在每道题上是否花费了过多时间,即使某些题目得分较高,但如果耗时过长,也反映出存在一定困难,而时间管理对整张试卷的作答至关重要。对此他建议使用“快速作答法”,并尽早掌握这种方法技巧。
三是攻克创新性题目。“要关注自己不擅长的创新性题目,因为它有可能让你在考试中发挥失常,而且容易对心理产生恐惧等负面影响,因此要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王丹宁表示。
四是强调技能优先。就是把自己没有掌握的一些技能,比如审题、古诗词阅读能力等强化起来,接下来再去弄背诵和默写。这次“一模”试卷中默写占了8分,所以王丹宁提醒考生如果有没答上来的地方,就意味着那些篇目还不熟,需要尽快补上。
“‘二模’之后可以适度地放缓下,但是‘一模’和‘二模’之间的这段时间是真正需要拼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考生需要在心态、方法技巧等方面全面提升”,王丹宁强调指出,“从我个人的经验看,‘一模’和‘二模’之间的这个月是整个高三阶段最难熬的一段时间。高效率和高强度必然带来身体或是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和压力,要注意去疏解。考生要关注这个阶段身体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如遇到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找人沟通,千万不要独自面对,以免产生不好的反应会影响到最终的高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