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有无直觉?张朝阳、张亚勤、傅盛激辩:有,但它没有梦想,人类直觉不可替代

0

AI是否具备直觉?目前中美AI差距是什么?若晚生30年,会选择什么领域创业?

5月17日,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在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的“问道智能”圆桌论坛上,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以及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三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跨界思辨。

【1】张朝阳认为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

人有直觉,随着科技进步,AI会有直觉吗?

针对这个问题,张朝阳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人总是心生一计,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他表示,大模型、AI需要用大量的运算,物理研究很多东西都是一种自洽,能够自我解释。AI能够寻找自洽性,以它的方式理解物理、理解这个世界。

张亚勤指出,讨论人类发展的问题时,需要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就像在蒸汽机时代,人类的劳动力成倍增长。“我认为人类还是发展的主宰,机器或者机器人还是我们的附属辅助工具。AI还是一个智能体,应该是为人服务的。”

傅盛则认为,人工智能有直觉,但是它没有起心动念,它不会今天想着发明一个定律,只能说给它一个任务发明一个定律,它可能会做。“它对世界没有好奇心,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我们所谓梦想的东西,它就是放大器的角色,包括机器人在很长时间内也会是这样一个角色。”

“但这并不代表它不会给人类带来威胁,比如坏人掌握了它,或者下达的命令不明确,当中有法律法规的问题或者制定的问题,这是更复杂的问题。”傅盛分析称。

【2】张朝阳谈AI浪潮:如果晚生30年也会卷入AI

谈及目前中美AI差距,傅盛认为中国在工程化落地与应用创新上具备潜力,算法开源、算力替代方案(如小模型优化)及数据规模构成优势,尤其在Agent(智能体)等贴近场景的领域可能反超。

张亚勤则强调人才厚度是核心竞争力:“现在的年轻人,人工智能出来的速度,包括清华大学算下来整个是美国的5倍左右,人工智能最大的创新发生在过去五年,可能还有未来的五年。”

张朝阳总结,中国人首先聪明也更勤奋,再加上我们的人口多,更激烈的竞争,所以中国真的是在AI或者整个科技全方位领域都在追赶甚至超越,包括芯片领域,以及以后解决算力问题。

当被问及“若晚生30年,作为年轻人会选择什么领域创业时”,张朝阳直言:“如果晚生30年,我也会卷入到AI里面,包括人形机器人,脑科学。”他指出当下是比特与分子、原子结合,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融合的时代,年轻时可追逐新兴风口试错,年长后则倾向于优化成熟商业模式。

九派新闻记者 温艳丽

编辑 武菲菲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