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文
2025年5月17日12时,东方航天发射试验场,朱雀二号火箭搭载着6颗“天仪”造卫星,喷出火焰,迅速掠过苍翠的山峦,突破无边的天际线,飞向深蓝的宇宙……
“一箭六星”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商业卫星发射的新纪录!
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一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卫星发射公司——长沙天仪研究院有限公司受到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湘江新区更加惹人注目。
湘江之滨,岳麓山下,湘江新区在岁月长河中积淀和升华,演绎人文、科技、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绝美风华!
湘江新区以新为名,向新而行,每天都有新故事发生……
1
何谓求索?有诗为证:“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如今,中国航天发射进入“加速期”。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航天完成了32次发射,入轨超140个航天器,“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更加坚实。5月17日,天仪“一箭六星”成功发射的消息刷屏朋友圈。
我做了一回“星探”,走进长沙天仪研究院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走进展厅,“让航天触手可及”七个大字映入眼帘。天仪自研自制的小卫星模型触手可及,曾经的高精尖技术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公司行政部负责人贺乐和对着模型介绍:“这一款卫星叫‘SAR’卫星,中文名为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显示屏正在播放卫星发射的新闻视频。贺乐和介绍:“这次发射的6颗卫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天仪42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神启二号’,这是我们研发的第2颗商业‘SAR’卫星。”
面对我这个似懂非懂的参观者,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科普:“这颗卫星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地形变化的监测。远在500公里外的太空,卫星的‘眼睛’可以穿透云层和黑夜,看清地表几毫米的变化!”
“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同行人打破砂锅问到底。
“SAR卫星可以监测桥梁变形、山体滑坡,并用于地震预警。”贺乐和对于卫星的用途如数家珍,“比如说,现在是多雨的夏季,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对一些高风险点,我们可以利用卫星进行定点定位观测,地表位置发生的点滴变化都逃不过卫星的‘火眼金睛’。”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叫杨峰。见到他之前,我已是“天仪杨峰”抖音账号的粉丝。为了纪念5月17日的发射,杨峰在抖音中发了视频:“一箭六星,发的全是我的卫星。”说出这句话时他是欣喜的,但内心却是凝重的,“当你们在看火箭发射直播时,你知道我有多紧张吗?手心里全是汗。”
这是湖湘儿女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史上的不朽记忆。
杨峰在天仪研究院现场聊起这一次发射,他的表情已经轻松了许多,洋溢着更多的自豪和喜悦。人们敬重艰辛的付出,更享受成功的欢乐和骄傲。“天仪研究院已成功完成了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实现了从‘单星验证’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说起与长沙的缘分,这位机敏而略带憨厚的“80后”侃侃而谈。他出生于娄底、高中就读于湖南师大附中、大学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曾经在加拿大留学,也曾经“北漂”。“2016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元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回到长沙创业。”回忆起9年前回到湘江新区的历程,他不禁感慨,“当时,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没有资金、没有市场,甚至没有对手!”就在2015年,美国马斯克向世界公布了卫星互联网计划——“星链”,准备向近地轨道发射约1.2万颗卫星构建庞大的太空互联网,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但当时,马斯克的卫星也还没有发射上天。
在商业卫星这一“无人区”如何破题?如何蹚出中国人自己的路?天仪人依靠的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所积累技术的信心,更依靠中华儿女勇于胜利的精神。
2016年1月,天仪落户于长沙高新区的科技孵化器。“我们当时考察了深圳、杭州、长沙等多个城市。”杨峰透露:“考察完回到北京后,第一个进行回访的就是长沙高新区的领导。”公司甫一成立,他们就心无旁骛地研发、设计和生产。从当年4月开始研发卫星到11月成功首发中国第一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天仪卫星上天也是创造了“火箭速度”。
杨峰透露,在天仪发射的卫星中,有一颗命名为“湘江新区号”。“把这颗星命名为‘湘江新区号’,表达了对于湘江新区和长沙高新区的感激”。天仪人从未忘记圆梦之地的支持。2016年,刚刚成立半年的湘江新区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随行的新区科创和产业促进局党组成员梁辉介绍:“当年,新区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奖励扶持办法,17条政策精准支持了天仪的人才引进和成果研发。”对于新区的支持,天仪人十分感激:“我们能取得成功,最倚重的就是人才,新区的政策有如雪中送炭,对我们引进和留住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正在构建独特的引力场,欢迎全球大学生背着“双肩包”来湘创业。2025年6月17日,湘江新区发布了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真金白银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梦想。湘江新区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梦工场”。
天仪卫星是湘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缩影。
航空航天和北斗应用产业在湘江新区有着良好的基础。博云新材、金天钛业、中航起落架、航天环宇……航空材料和零部件产业集聚成势;揽月机电、星河电子……深度参与“神舟”“天宫”“天问”等国家航天计划;华宇先翔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星亚特无人机、航天远望浮空器、中电星河卫星终端、天仪系列卫星,从地表垂直距离1000米的低空到近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新区产品实现新的跨越!
2024年11月18日,国产大飞机规模化中部区域推进办公室在湘江新区揭牌;2025年5月16日,大飞机供应链智造基地项目首开区落地启动,助力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有朝一日,来自新区的深空探测器将达到第三、第四宇宙速度,迈向更深广的宇宙深处。
中国大飞机产业版图也正在新增湖南这一重要的板块,中国新的航空航天产业城落子湘江新区。
2
何谓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
2025年端午佳节期间。通过央视直播,人们收到了来自中国空间站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问候:“此刻,我们在这片璀璨星河中,遥望故土,粽叶飘香,愿祖国如龙舟竞渡般奋勇向前,亿万同胞的生活似蜜枣甜粽般美满安康!”
清晰的画面和声音,离不开各项系统的精准支撑。湘计海盾为飞船提供了全套仪表显控人机交互系统,打造了飞船的“千里眼”;麒麟信安的操作系统为发射提供了微秒级精准响应,成了飞船的“顺风耳”。而这两家企业,都来自湘江新区。
端午节后,我来到位于桐梓坡路中段的长沙信息产业片区麒麟信安产业园。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又名“独角兽”。麒麟信安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汪钟鸣直言快语:“中国国产计算系统,曾经面临着严重的‘缺芯少魂’现象。相对于芯片缺乏,操作系统短板更为严重。经过我们多年奋斗,这一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改变。”这名曾经的军人虽年届花甲,但对行业的最新动态了然于心:“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手机等智能终端、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用于PC机、麒麟信安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服务器。”据企业介绍,麒麟信安操作系统已在党政、能源、金融、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的卞茜亚与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在拓维信息步履坚实地追逐着梦想。卞茜亚向我介绍拓维信息与新区共成长的故事:2019年,拓维信息主导经营的湘江鲲鹏信息科技公司宣告成立。1天完成工商注册、10天完成土地审批转让、120天完成厂房建设并顺利投产,创造了令人称奇的“新区速度”。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支持文本、图像、视频处理的“大模型”备案超过300个,服务人口超过6亿;“开源鸿蒙”破茧成蝶,国产操作系统驶入快车道,接入设备超过10亿台。2025年5月21日,国内首个基于国产算力预训练的视觉基座大模型——“橘洲”大模型在长沙上线。
为了探秘人工智能的内核奥秘,我来到了超算长沙中心。超算中心的建筑灵感来自二进制运算,“0”号天算台是天河超级计算机的“家”,“1”号研发楼聚集了顶级的科学家。走进超算中心展厅,工作人员介绍:“长沙超算中心是全国第三家国家超算中心,由湖南大学运营管理,国防科大提供技术支撑。”
在超算中心机房,我以敬仰之情欣赏到了“大国重器”——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这台“功勋机”已经服役近15年,现在仍然在发挥作用。与“天河一号”相对布设的是“天河新一代”主机系统。“2022年10月,‘天河新一代’主机系统正式启动运行。这套系统峰值计算性能达200P Flops(64位精度),可提供1000P Flops人工智能算力(16位精度),较之前提升150倍。”超算中心的同志向我们介绍天河计算集群的技术优势。
“1000P Flops是什么概念?”我问道。超算中心的相关人士给我打了个比方:“在此算力支撑下,一个AI程序经过2至3天的学习,即可达到小学三年级的写作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超算为代表的技术底座支撑着湖南绿色智能计算产业的发展。2023年7月,超算长沙中心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2024年,湖南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产值突破8500亿元。
企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湘江新区已成为湖南计算产业发展的核心区。这里聚集了湘江实验室、中电软件园、长沙信息港、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和1.4万家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超算、智算、量子计算在这里共通互融,算力、算法、算据、算网相互支撑,芯(高端芯片)、软(软件)、存(新型存储)、安(网络安全)、端(智能终端)全链集聚。
科技自立自强,在新区不断演绎着新故事。据新区科创和产业促进局相关人士介绍:“如今,湘江新区已汇聚了20多所高校院所,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18家,总数占了全省的一半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9.5%,位居国家级新区第二。2024年,新区18个项目登榜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9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3万件,占全省30%;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占全省新增数23%……”10周岁的湘江新区,经济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已突破5000亿元。工程机械、绿色智能计算、新材料产业跨上千亿大关。57家上市公司、3721家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6万户企业、30余万家市场主体,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在新区,“智慧臂”“计算芯”“储能材”“空天梦”“创新药”“网联车”逐梦蓝海……
这是科学的春天,未来已来!长沙正致力于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湘江新区正是其核心区和增长极。
3
何谓城市?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
2025年5月,《长株潭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按照一体化布局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一体化布局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集约高效的产业空间的要求,在湘江以西,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湘江科学城双城联动,将构建湘江西岸科创走廊。这条长约一百公里的科创走廊,北连湘阴片区通达江海,南接湘江大湾九华片区。
6月23日,我来到位于坪塘街道的湘江科学城首开区,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塔吊林立、工程设备加速运转。4年前,湖南省、长沙市和湘江新区承诺:“把最好的地段留给科创机构,把最好的环境留给科创人员,把最好的服务留给科创企业。”在湘江新区,在湘江科学城,承诺正在变为现实。在湘江景观带以西,湘江科学中心交易展示中心、科学交流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湘江创新港、湘江院士港“五大建”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较原计划工期提前58天。长沙市一中新校区即将开学迎新,湖南大学科创港加快建设。湘江科学城,正在崛起中国新的科学中心。
往南望去,这条长株潭融城干道向前延伸。新区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陈媞对项目进展比较满意:“真是一天一个样。”白庭路项目现场负责人张玉辉刚过而立之年,脸庞在阳光下晒得黝黑。他介绍:“白庭路是长株潭融城主干道,北至含浦大道,南至湘潭银盖路,全长15千米,是长株潭南北向的重要融城主干道。巴溪大道至红桥大道段已经完成建设;红桥大道至长潭界段将于今年通车。”
梅溪湖,无疑是新区最亮丽的名片。周末,我和几位文艺班同学到此同游。梅溪湖五彩缤纷的姿容、玲珑婀娜的建筑、层次分明的景观,使人倍感兴奋。画家尚仙在弯月桥上铺开写生本,用勾线笔记录梅溪湖国际新城。在画家的眼中和心底,梅溪湖的四季是一幅幅水墨丹青。
尚老师是一行人中唯一一个既会讲“长沙话”、又会说“塑料普通话”、还会说“粤语”的人。她笑称:“我是老长沙人。那时候,天顶乡刚刚划入岳麓区,雷锋大道还不是城市干道,梅溪湖还是农田区。”20年前,尚老师背上画夹南下广东追梦。南海之滨生活多年后归燕回乡,已是2010年9月。长沙的进步、新区的蝶变、湖南面向世界的开放无疑是一种磁场般的吸引力。生态湖泊、艺术中心、金茂双子塔、中电软件园、麓谷产业基地齐聚天顶街道,这里已经蝶变成一座产城融合的新城。像尚老师一样,许多游子回到故乡,许多外乡人迁入新区,这里成为更多人的故土家园。
这些年来,湘江新区城市架构“东提西拓、南融北延”,新增建成区130平方公里,新增常住人口超过130万。城市在长大,颜值更优美,1200平方公里的新区,城市建设用地、农业农村用地和生态涵养地各占三分之一的总体结构始终未有大的改变。湘江新区,再造了一座新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洋湖生态新城、滨江金融中心、大王山旅游度假区、麓谷科技新城、长沙高铁西城、湘江科学城、岳麓山大科城等新兴城市片区接续崛起,市府片区、后湖、麓山景区等实现有机更新……湘江新区以全省5%。的土地,创造9.4%的GDP,产业创新竞争力、全社会研发投入等高质量指标位列国家级新区前二。
“十四五”期间,湘江新区推进“高端产业新区、前沿创新新区、开放活力新区、一流品质新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管理的定位坚定不移。2024年11月,新区新“十年规划”——《湖南湘江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向社会公布。参与规划编制的经济学者、省政协常委北冰院长表示:“这个规划是19个国家级新区中首个公布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更加坚实、措施更加有力。到2035年,湘江新区综合实力将稳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5月14日,2025“港洽周”期间,湘江新区“虞公港产业园”项目签约,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建设上了“快车道”。长江黄金水道、京广、沪昆高铁大动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将600公里的地理距离压缩成3小时的“同城时光”。湘江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联系日益紧密。
“‘中部之中,得天独厚’!湘江新区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在长株潭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中发挥引领作用。”北冰院长如是说。
4
何谓文化?《周易·贲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座现代气派的城市,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6月3日,岳麓山品牌建设工作推进会举行,《致敬岳麓山三部曲》新书发布。新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百年群英、千年弦歌、万年青翠”写不尽岳麓山人文渊薮、自然奇崛、精神丰碑。正如著名作家王跃文为新书所作序言所述:“凭此山立此卷,并非仅仅为了追怀过往,更是邀约当代人共赴‘文化寻根’之旅。”
岳麓书院千年文脉源远流长,新民学会红色文化星火传承,雷锋精神光芒永不磨灭,文正书院湘军文化积淀厚重……一座座文化地标正在彰显着长沙这座千年文化名城的不朽魅力和文化软实力。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精神内核。
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宾步程校长在岳麓书院亲手题写“实事求是”匾额和“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对联,至今仍悬挂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正在湘江科学城建设的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将布局“重大科学装置”、“技术研究平台”和“前沿交叉学院”。明年9月,湖南大学定名100周年之际,在巴溪洲头、狮峰山下,将崛起一座“传承千年书院文脉,延续山水洲城格局,彰显时代科创亮色”的高等学府。一所学校与一座新城共同发展,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双向奔赴,诗与远方无尽追逐。
文化与科创,是湘江新区两张闪亮的名片。
2014年9月20日,首届互联网岳麓峰会在岳麓书院举行。到2024年,峰会已经举办了11届。不难发现,互联网岳麓峰会的成果呈现在湘江新区的发展之中,湘江新区也见证了互联网岳麓峰会11年的进程与进化。峰会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和欢迎全球大学生背着双肩包来湖南创业的邀约从峰会发出。创新文化滋养着新区的成长。
步步皆景、处处均可寻觅的艺术场馆正播撒着真善美的种子。走进位于洋湖的李自健美术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美术馆的首层A区,是李自健油画常设展厅。进入大厅,就会被巨幅历史题材油画《南京大屠杀》所震撼。1954年出生于邵阳的李老师,笑称自己是一个“宝古佬”。湖南人不屈的性格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省、市和湘江新区的支持下,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的“李自健美术馆”,2016年国庆节在洋湖生态新城开馆并永久免费开放。
新区是丰富而又纯粹的。由于多元而丰富,由于丰富而包容;由于精微而纯粹,由于纯粹而深入。2010年,新区面向全球征集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方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成功中标。如今,由大剧院、博物馆、小剧场组成的艺术中心犹如白袂仙子静卧千亩湖泊北岸,已经成为湘江新区的地标,也成为市民享受精神生活的圣殿。扎哈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国人的认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她的多元文化背景。她出生于巴格达,属于曾经产生《一千零一夜》的民族,22岁进入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艺术中心“芙蓉花开”的造型灵感基于扎哈对于世界多元文明的准确把握,更是来自她对于中华文明和湖湘文化的深邃理解。
在梅溪湖大剧院建成开放8年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于2025年2月19日对外开放。走进博物馆,我欣赏到各类艺术流派的精品力作。霍夫曼的作品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国际媒体艺术展光影交织的未来创意感令人沉醉。穿越历史,能够触摸到中华水墨绘画、文物珍品所构筑的湖湘诗意美学。在“信仰与灯塔”展区,中央美术学院特别呈现的《信仰》雕塑手稿引人注目,71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人物面向党旗宣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传承震撼人心。
新区,这座熔铸古今的湖湘新脊——她以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为筋骨,用雷锋精神的时代光芒铸魂魄;在科技与山水交响的热土上,正以数字笔墨续写“惟楚有材”的当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