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身AI墓地的1169个项目,他们死得不冤

0

来源:花朵财经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学研

AI才火了两年,就有超过1169个项目宣告彻底死亡。

AI工具聚合网站“DANG!”开设了一个特别的子页面——AI Graveyard,中文直译是AI墓地,截至目前,里面记录了1169个因各种不同原因关停的AI项目,光2025年就新增了95个。

如果从OpenAI在2022年11月发布ChatGPT算起,全球每年大约关停501个AI项目,平均每月差不多41个。

其中不乏一些曾经备受瞩目的明星项目,例如套壳Stable DiffusionAI的AI图像生成网站FreewayML和StockAI,被看作是谷歌潜在竞争对手的AI搜索引擎Neeva,以及OpenAI推出的语音识别产品Whisper。

AI浪潮来势迅猛,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各界共识高度集中,另一方面绝大多数AI应用仍在摸索商业化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AI Graveyard收录的AI项目中,占比最高的种类是对话交互和文生文,接下来分别是文生图、文生音、代码生成以及文生视频,几乎完全覆盖AI应用的各个领域,乍看之下,功能与市面热门AI应用的区别并不算大,结果却大为不同。

毫无疑问,AI是未来万亿市值的超级蓝海市场,AI Graveyard中留下的一个个名字,或多或少都有过高光时刻,最终还是倒在黎明前的曙光,让人不禁好奇它们究竟因何而死?

AI项目的N种死法

“所有的AI应用都是套壳应用,AI应用就是没有壁垒,说有壁垒是忽悠人的,要在非AI能力上建立壁垒。”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提道。

什么是“套壳”?就是那些用现有大模型的API为底层,在UI和应用方面进行包装,然后推向市场的产品。

说得再通俗些,就是重新包装已成熟AI技术,找到用户的痛点,然后卖给消费者。

这种方式能不能火?

当然可以,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活不长。

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同质化严重,是AI Graveyard中绝大多数“套壳”产品死亡的主要原因。

比如切入搜索引擎市场的AI搜索引擎Neeva,其创始人认为谷歌、微软等搜索巨头以广告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在拖累搜索引擎的进步。他将大语言模型集成到搜索堆栈,用更直观简洁的人工创建页面替代传统搜索充斥广告的蓝色链接。

只可惜,这种“不再以展示广告为诉求,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还是太过理想化。哪怕行业巨头还没真正开始挤压Neeva的生存空间,Neeva就因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被迫退出这场重资本游戏。

仅仅四年,Neeva就停止运营了。

主打搭讪语生成的AI Pickup Lines,早期凭借AI搭讪这个创意点吸引了不少用户的关注。用户通过付费订阅享受其号称涵盖各种主题和风格的10万多条搭讪内容的数据库,商业模式比Neeva清晰些。然而,AI Pickup Lines的存活时间非常短暂,2022年底上线,2023年初就关闭了。

最主要原因是可替代性太强,本质上它只是一个套壳大模型的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竞品接入同一大模型,用户有许多方式实现同一效果,更别提质量和数量都要远胜于它的ChatGPT了,很难说服用户持续为这类接入单一API的产品付费。

回看AI Graveyard的死亡名单,不难发现,套壳AI项目的最大误区是:把巨人的肩膀当作自己的壁垒高度。

套壳不是核心竞争力

把壳做到与众不同才是

尽管绝大多数套壳AI项目都死在独木桥上,但大浪淘沙过后,还是有一些强者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还活得很好。

“人们可以将Perplexity看做是一个AI‘套壳’产品,但成为一个拥有十万用户的‘套壳’产品显然比拥有自有模型却没有用户更有意义。”Perplexit联合创始人Aravind Srinivas坦言。

话糙理不糙,有着“套壳之王”之称的AI搜索产品Perplexity上线16个月,月活跃用户超1000万。据The Information报道,Perplexity预计其年化收入将在2025年达到1.27亿美元,预计毛利率将从年初的30%提高到75%。

简单、精准是多数用户对这款产品的评价。为了实现这种效果,Perplexity开发团队先对GPT-3.5进行微调,性能显著提升的同时,费用比GPT-4低。其次,除了GPT,他们也用其它大模型,比如Claude和开源模型Mistral和Llama2,但都不是拿来即用,而是会将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

Claude支持更长上下文能更好满足用户上传文档的需求;Mistral和Llama2则专门用来处理网上的实时数据。

同样把“套壳”发挥到极致的,还有近期争议很大的Manus,有人认为它是“下一个DeepSeek时刻”,也有人批评它“营销强于实力”。

官方把产品定位为“通用AI Agent”,也就是一个集合多模型、多智能体的产品。在Demo演示视频中,Manus展示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不受人工干预的前提下,独立完成任务。在其它AI还只在生产想法时,它已在交付成果。

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正式版Manus能保持这种水准,它将成为第一款完整的Agent产品,而这是OpenAI、Anthropic、智谱等AI巨头都未能实现的。

但Manus实现这一切也是建立在“套壳”的基础上,其底层模型采用了Claude和Qwen,跟AI搜索Perplexity一样,把各类功能组合封装,最终呈现效果可以理解成:
ChatGPT/Claude/Qwen/DeepSeek模型+Agent(智能体)框架+搜索引擎+工具+Computer Use(AI控制计算机)+RAG(检索增强生成)”。

类似的成功套壳案例还有很多,说白了,这类产品之所以火,就是他们立足于解决用户痛点特定场景,将成熟的AI技术发挥得更成熟。

把人人能用的壳做到与众不同才是核心竞争力。

AI泡沫不可避免

任何一个创新都会经历高低起伏的成长周期。互联网早期的外卖、网约车、长短视频,科技时代的元宇宙、SaaS,都曾被质疑过,而AI现在正处于相似的“去泡沫”阶段。

去年10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某档对谈节目中指出,生成式AI的技术泡沫不可避免,好在行业正在走向正轨。他预判在AI挤泡沫阶段,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会被清洗掉,在这之后,有1%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从1956年约翰·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到2017年Google提出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架构,再到2022年OpenAI发布ChatGPT,以及今年杭州深度求索推出的DeepSeek......

期间关于AI是否泡沫的讨论从未停过,甚至部分“预言家”声称AI的泡沫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浪潮掀起的泡沫都要大得多。

2023年国内曾经掀起过所谓的“百模大战”,但其中绝大多数的大模型都是基于开源模型微调的行业模型、垂直模型,仅有少部分是经过漫长的预训练后得出的基座模型。

这导致,很多基础大模型号称超越了GPT4.0,甚至某家定位TOP5大模型的独角兽公司都被指控“套壳”OpenAI。

其实从彼时开始,AI泡沫已经有愈演愈烈的前兆。

随后行业开始从卷大模型,过渡到卷应用,卷软硬件,每个阶段都在为AI泡沫壮大蓄力。并且各阶段的核心未曾发生过改变,就是存在“伪需求”问题。

曾被捧上天的AI原生硬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Rabbit R1,AI Pin在CES(国际消费电子展)、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亮相时,各路媒体对它们的评价充斥着“颠覆”、“革命”等关键词。然而,最终结果却令人失望。AI Pin的第一批订购者大规模退货,退货数量甚至超过了新增销量。Rabbit R1也收到了海量“套壳”质疑。

显然,为了套大模型而做产品的是行不通的,这只会助长用户对AI的质疑,当累计到一定程度,泡沫一戳即破。

钛媒体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1月30日到2024年7月29日,中国有近8万家AI相关公司处于注销、停业、吊销等状态。与此同时,AI大模型的投融资不再疯狂,投资方回归理性。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关于AI泡沫的“预警”信号在不断增加,整个行业也在逐渐降温。纵观历史上所有重大技术浪潮的发展进程,泡沫亦不可避免。

成为活下来的1%

新阶段来临前,会有越来越多的AI参与者被淘汰,他们想成为活下来的1%,或许得紧抓两个大趋势:

一是开源。DeepSeek崛起后,其选择将这个超强模型进行全面开源,甚至使用的是最大限度的开源协议。成果就是DeepSeek在短短半个月完成了其它AI大模型想都不敢想的全生态覆盖。

未来AI大模型或许不会彻底走向开源,但开源一定是形成生态的基础。

二则是Agent智能体。通常定义为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做出规划、执行任务的智能实体,简言之,AI Agent通过迭代和对话式的模式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指令执行者,而是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规划和修正的参与者。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都曾公开表示看好AI Agent,谷歌、百度、阿里、腾讯也相继发布了智能体平台。

经历2023年的思考和探索之后,AI Agent在2024年已经成为了人工智能行业的新共识。

市场咨询机构Forrest首席分析师曾用一个有趣的观点来形容多数人“拥抱AI”的心态:“没有人想穿着便衣出现在变装舞会上”。

相比起从众,真正的AI时代或许应该像互联网一样“无处不在却又让人感受不到存在”。只是,不知道那时AI Graveyard死亡名单数量又会是多少,可能AI Graveyard也不复存在。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