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黄光红
“今年一季度,重庆金融运行实现良好开局。”4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魏海滨透露了这一好消息。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2733.8亿元,同比多增532.3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1672亿元,较上年同期翻一番;截至一季度末,全市贷款余额达6.12万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的天职。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今年一季度,重庆金融系统如何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从当天的发布会上找到了答案。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3月末全市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
据统计,3月末,全市企业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0.3%、15.5%;科技贷款余额达7521.2亿元,同比增长8.8%。
从中不难看出,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均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其背后凸显的是重庆相关政府部门、区县和金融机构同频共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全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譬如,国家外汇管理局重庆市分局积极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支持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得益于此,渝北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可借用外债额度从57万美元扩大到1000万美元,于今年3月成功借入1.7亿日元外债(折合120万美元),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压力。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重庆市分局副局长温江勇介绍,截至今年3月末,上述试点已累计便利科创企业融资9677万美元。
再如,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战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积极开展科创金融先行先试,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引入中国技术交易所赋能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通过培育‘科创+金融’的创新生态圈,打造西部地区技术要素流通枢纽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久鹏说。
同时,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还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推出了创新积分贷、科企梯度贷等政银担联动产品;投放了全市首笔绿色金融“双城贷”、数字资产质押贷款;构建了由1个高新区产业发展母基金,天使、科创等N个专项子基金组成的全链条基金矩阵,创投质量持续提升。
以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金融机构也在努力。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行将支持科技创新作为全行战略重点之一,通过探索“专营机构+特色服务”模式、创新推出科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成长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全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975亿元,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全市占比超过25%,居全市银行同业前列。
金融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转型金融已支持154家企业推进低碳转型
为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务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重庆金融系统还加大创新力度,将金融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改革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围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创新开展转型金融试点,为不符合绿色标准但有低碳转型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魏海滨介绍。
开展转型金融试点的一个着力点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服务国家战略。重点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长江沿线工业园区低碳技改、农业绿色转型活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在长江大保护领域创设“转型挂钩贷款”,对重点化工园区企业实施碳排放动态定价,达标企业可享10—60个基点(BP)利率优惠;在乡村振兴领域,探索构建“农业转型+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融合机制。比如,万州区某生猪养殖企业通过转型贷款,建设固体粪污加工利用设施,实现污染物减排3万吨、带动农户户均增收6万元的倍增效应。
聚焦农业转型,打造示范引领标杆;强化数字化赋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开展转型金融试点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还围绕这两方面发力。
比如,该行联合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重庆金融监管局印发《全市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方案》,以万州生猪养殖、江津农副食品加工、长寿生态渔业、巫山脆李种植四大产业为重点,多维联动,合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转型金融标志性示范项目;迭代升级“长江绿融通”系统,与重庆市碳账户系统互联互通,并上线转型计划智能识别功能,智能评估农业、化工等企业低碳转型计划与转型金融标准的匹配度,精准筛选出符合低碳转型升级要求的融资活动。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低碳转型需求对接智能化、线上化,显著降低金融机构的识别及审核成本。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转型贷款逾50亿元,支持154家企业开展转型活动,实现年减碳量超300万吨。
在金融开放领域,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则以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持续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方面,我们聚焦基建、物流、产业和商贸等四大领域,牵头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2’省区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本币和外汇、融资和结算一体联动服务。”魏海滨说,截至3月末,全市通道领域融资余额超6400亿元,同比增长14.4%。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推动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扩面增效,累计便利350家优质企业跨境贸易结算1100亿美元;推动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跨境融资便利化等试点有序落地,累计便利企业跨境投融资超200亿美元。
此外,该行还于近期成功争取到“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落地重庆。这将有力支持全市总部经济发展。
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服务,探索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长期以来,缺乏足值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一直是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大重要原因。
如何破解这道难题?重庆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服务,探索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
比如,重庆积极参与第一批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金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创新搭建的资金流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通过为中小微企业建立资金流信用档案,动态反映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收支状况、偿债能力、履约行为,实现了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跨行共享。依托该平台,金融机构能够为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缺乏有效征信信息的“信用白户”企业精准画像、精准授信、持续跟进,从而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该平台上线后,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指导首批接入平台的1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渝分支机构积极参与试点;成功推动地方法人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接入平台,并引导其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有效为重庆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多便利。截至今年3月末,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已通过平台查询资金流信用信息报告4801笔,利用平台为1068户企业授信,授信金额达56.27亿元。
近期,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利用资金流信息平台,成功为九龙坡区一家经营消防设备和智能电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发放了200万元信用贷款,解了该企业的燃眉之急。
“目前,我们正在推动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重庆富民银行3家地方法人银行参与全国第二批建设试点。同时,我们积极指导参加试点的金融机构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力。”魏海滨说。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将持续加大对平台的推广应用力度,争取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市)中型以上银行接入“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挖掘平台记录的企业信用信息价值,为更多中小企业赋能增信,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开发更多资金流信用信贷产品,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
原稿点击>>
重报深一度|金融运行实现良好开局,重庆靠什么-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