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立覆盖19万残疾人的人才数据库到累计开展40场技能培训,从搭建“互联网+就业”平台到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托养服务……成立于2020年的山西如常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如常),以“互联网+”为画笔,在三晋大地上描绘出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图景。
山西如常是一家集残疾人培训、就业、康复、辅具、托养照护等领域为一体的助残服务企业,该公司通过互联网创新模式,为残疾人铺就一条从技能提升到就业增收、从康复服务到托养照护的全链条服务之路。自2020年1月成立以来,山西如常累计培训残疾人3258人次,帮助270名残疾人实现基地就业或居家就业,为2125人次提供康复服务,托养照护330名残疾人,累计捐款超51万元。
精准培训 多元就业
残疾人就业难,难在技能与岗位的精准匹配,更难在长期稳定的职业发展支持。山西如常以“需求调研—精准培训—岗位匹配—跟踪服务”为主线,构建起全周期就业服务体系。
山西如常首先建立山西省残疾人人才数据库,对全省11个地市19万余名残疾人开展就业需求调研,深入了解其职业意向与能力基础。基于调研结果,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从呼叫客服、数据标注等数字化岗位,到手工制作、电子商务等传统与新兴业态结合领域,培训内容始终紧扣市场需求。
在就业渠道拓展上,山西如常发挥“互联网+”优势,搭建垂直招聘平台与智慧就业平台,打通“岗位开发—精准匹配—在岗管理—全国调配”链条。公司积极对接各类企业,开发呼叫客服、数据标注、穿戴甲制作等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同时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自成立以来,累计举办23场招聘会,促成300余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截至2024年底,公司实现残疾人基地就业160人、灵活居家就业90人、到岗就业119人,让残疾人在手工制品厂、客服中心等岗位上实现稳定增收,部分学员更因表现出色获企业认可,成为职场骨干。
创新康复 全面托养
康复与托养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山西如常依托科技与体系创新,让康复服务突破地域限制,让托养照护充满人文温度。
在康复领域,山西如常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视频技术,为残疾人提供定制化在线康复教程。针对精神类残疾人康复需求,对465名精神类残疾人调研,为102人定制康复活动方案,累计提供康复服务2125人次。“不用出门就能接受专业指导,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效果还很好。”一位受益于在线康复的残疾人亲属表示。
托养照护方面,山西如常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营”的多元托养体系,覆盖寄宿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等场景。除基本生活照料外,该公司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5年间举办残疾人观影活动8场、节日活动23场、体检活动9场、出游活动5场,让托养人员在集体生活中感受温暖与尊重。
践行责任 引领发展
山西如常不仅关注残疾人个体的发展,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引领行业发展。公司成立以来,连续3年参加山西省福利基金会“积善助残”活动,累计捐款516105.1元。同时,积极传播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通过就业典型案例宣传、公益活动参与等,引导公众关注残疾人权益,营造包容共融的社会氛围。
作为行业创新者,山西如常主动与各地残联开展交流合作,分享“互联网+助残”模式经验。从培训课程设计到就业平台搭建,从康复服务流程到托养管理标准,山西如常毫无保留地输出成熟模式,助力多地残疾人服务体系升级。
下一步,山西如常将继续深耕“互联网+助残”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精度,让更多残疾人在数字化浪潮中收获职业尊严,在社会关爱中实现生活梦想。
太原日报 记者 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