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
42岁的李先生因呕吐、腹泻未及时就医,次日意识模糊被送急诊。检查发现,他的血钾高达7.0毫摩尔/升(正常值为3.5~5.5毫摩尔/升),心电图显示T波高尖,属典型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可快速引发心搏骤停,患者死亡率高。经紧急血液透析及电解质纠正治疗,李先生最终转危为安。

怎么“拉肚子”一天,就进了抢救室?其实,这并非危言耸听的个例。对于急性腹泻,大家应充分认识其危害。
致病原因有多种
急性腹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的频率,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可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通常起病急骤,病程不超过3周。
急性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感染因素。例如,进食了被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常见的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都可能引发急性腹泻。
此外,食物中毒、食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等也可能导致急性腹泻。例如,有些人对乳糖不耐受,饮用牛奶后就会出现腹泻;有些人服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也会出现腹泻症状。
危害不容小觑
急性腹泻的危害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氯等)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导致脱水。轻度脱水可能会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症状;重度脱水则可引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同时,电解质紊乱也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影响,如血钾异常。
前面提到的李先生,其本身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腹泻、呕吐后,钾离子排出减少,再加上机体脱水,肾功能进一步受损,排钾能力降低,导致血钾升高,最终出现高钾血症。
第二,营养不良。
腹泻期间,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抑制,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成分不能被充分吸收。长期或严重的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对儿童、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影响更大。

第三,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它们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营养吸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急性腹泻时,频繁排便会使肠道内的有益菌大量流失,同时病原体的侵入也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发其他肠道疾病,如顽固性腹泻、便秘等。
应对有办法
第一,饮食调整。
腹泻期间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豆类等),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应避免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可选择不含乳糖的替代品。
第二,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腹泻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的剂量用温水冲服饮用,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因剧烈呕吐无法经口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应尽快就医。

第三,药物治疗。
家中可以常备蒙脱石散、黄连素等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可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病情。此外,可适当使用一些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以帮助肠道正常菌群恢复。
第四,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腹泻频繁,口服补液盐后仍无法缓解脱水症状,出现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极少甚至无尿等;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剧烈腹痛、便血等症状;腹泻持续时间较长(超过72小时无好转迹象)。
特殊人群要警惕
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老年人在出现急性腹泻时,往往脱水速度较快,且可能伴有电解质紊乱。因此子女或亲属要多关心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在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时,要及时送医。老年人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家中最好常备口服补液盐,如果出现腹泻,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儿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让孩子吃生冷、不洁食物。如果孩子出现腹泻,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大便性状等。在孩子腹泻期间,可以适当调整饮食,建议吃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家长不可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如果孩子腹泻症状严重,且出现高热、频繁呕吐、便血、精神萎靡、无法进食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心脏病、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肿瘤疾病放化疗中的患者,急性腹泻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引发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总之,“拉肚子”虽常见,但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急性腹泻的发生。
尤其是在夏季,气温升高,食物易变质,感染性腹泻更易发生,须格外警惕。一旦出现急性腹泻,要正确应对,特别是老年人、儿童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延误治疗。

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张宁萍
编辑:王建影 秦明睿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