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读商业,作者 | 胡斐耿秋瑜,编辑 | 刘满心
别以为智驾就是万无一失的未来科技,小米 SU7 在安徽高速上的车祸,狠狠打了这一观念一耳光。
一场车祸,三条年轻生命消逝,小米汽车瞬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一、反应如何?
3月29日晚,安徽铜陵枞阳高速上,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如同脱缰野马,以116km/h的速度在智驾模式下狂奔,最终撞上路障,车辆燃烧,三名花季少女就此陨落。她们本是为了次日的事业编考试而踏上旅程,却未曾想,生命戛然而止在这条看似平常的高速路上。
事故发生后,死者的母亲王女士悲痛欲绝,她不仅质疑车辆爆燃及车门上锁的问题,还提到了道路施工状态可能是影响因素。这不禁让人思考,难道智驾系统真的如此脆弱,连道路施工都应对不了?
小米公司发言人随后在微博上透露,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车辆需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但遗憾的是,减速并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单幅养护作业区域标志牌摆放示意图”更是将矛头指向了复杂的高速占道施工路况。有人质疑,这样的路况怎适宜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池州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证实,事发时路段确实处于施工占道状态,双向车道封闭一侧,车辆需改道至半幅双向通行。
当然,在当前事故细节尚未完全披露的情况下,急于进行事故归因显然为时过早。但大部分人却已经盯错了方向,忽视了引发这次事故的真凶—所有参与方的不够作为。车企、消费者、道路、监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疏漏。
智驾,这个曾经被吹得天花乱坠的词汇,现在真的不能再盲目“吹”下去了。我们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看看这场事故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事故本身,远没有最终定论。但结合目前的信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车辆在碰撞前的4秒状态大致明晰,整个碰撞过程也基本清楚。车辆在NOA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时,距离撞击已经不足两秒。在116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下,车辆仅行驶了约59米就发生了碰撞。面对路障,车辆选择了较为剧烈的向左侧打方向,结果因惯性引发了“转向不足”,最终未能拐过减速带,导致车正面右侧“小偏置碰撞”。
然而,事故发生后的情况却陷入了无法确认的状态。车内人员是否有意识?现场碰撞后的状态如何?第一时间的救援情况又是怎样?这些关键信息我们一无所知。小米车祸后的应急电话录音暂未公布,但Ecall之后20秒就尝试找车主,猜测原因是无人应答。现场救援情况也无从得知,假如高速公路在这一段没有监控或者不公布,那真相将更加扑朔迷离。
普遍认为,这场事故造成三个花季少女逝去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事故后的电池安全性、断电开门开关是否失效等问题。真正最关键的是,为什么人和车会陷入“超过100公里时速高速变道”操作的境况?
这背后,涉及的问题远远超越了人和车本身。现场道路究竟有没有清晰的、足够提前的变道指引?现场道路是否进行了合理的、足够提前的限速?车辆本身的智驾系统有无识别到限速标识?车辆是否因为智驾过于激进导致变道时仍维持NOA,从而造成“最后一刻”才退出?驾驶员是否注意到了高速维护变道的情况?驾驶员是否在高速需要变道的情况下,仍主观放任智驾功能驾驶?
二、小米态度
雷军沉痛发言,称29日晚事故令心情沉重,三位年轻女孩生命骤逝,深感哀伤。他代表小米公司向逝者致哀,向家人致以最诚挚慰问。
小米汽车也发微博回应“关于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
01
网上传闻,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至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02
网上有说法称,事故车辆已经被拉回北京?
这一说法失实。事故发生后,警方随即介入调查。截止目前,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
03
事故发生时,路况和车速情况是什么样?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04
车辆发生事故后为什么会起火?
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目前仍在调查中。
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05
事故后,车门是否能打开?
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06
事故发生时,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
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
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此外,4月1日晚间,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文回应安徽SU7事故,全文内容如下: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
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三、小米原罪,雷军太红了
常言道,人红是非多,小米和雷军似乎也难逃这一“定律”。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在官方微博上的声明,虽然表达了痛惜之情,但似乎并未能平息外界的质疑和担忧。
这起事故,无疑是小米SU7上市以来最严重的一起。智驾系统的开启,让智驾热潮瞬间被浇了一盆冷水。
业内开始反思:智驾,真的是汽车的未来吗?在车企们纷纷将智驾宣传向“自动驾驶”“准L3”靠拢的时候,消费者们似乎也被这股热潮冲昏了头脑,以为智驾能力已经强大到可以替代人工驾驶。
现实却狠狠地打了大家一记耳光。
智驾行业人士指出,当下的智能驾驶还是基于L2级,使用过程中仍然有局限性。高速行驶时,速度更快、控车难度更大,消费者更应该对智能驾驶系统抱有敬畏感,而不是盲目信任。如果这次事故的驾驶员能够始终保持目视前方专注驾驶,或许结局会截然不同。
小米汽车的声明中,对于车门是否及时解锁的问题留下了“空白”,这无疑加剧了外界的疑惑和不满。网络上自称为车乘人员家属的人士表示,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导致驾乘者无法逃生。这一说法,让小米汽车的应急机制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尽管小米披露了在车辆遇险3分钟内完成了紧急呼叫、确认事故、与车主联系、调配120等细节,但市场并未买账。资本市场原本将小米造车视为“跨界颠覆者”的典范,却在事故次日遭遇了股价暴跌。
这恰似新能源赛道残酷的隐喻:技术光环与资本追捧构建的估值大厦,可能因一次极端事故而摇摇欲坠。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小米和雷军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技术层面,小米需要尽快配合警方完成事故重建,用第三方数据厘清责任边界。必要时,甚至需要启动硬件召回或软件升级,以挽回消费者的信任。
这还不是小米面临的全部挑战。美的集团清仓小米股票、“高管套现”等利空因素的叠加,可能进一步放大市场的情绪波动。
小米如何在短期内稳定市场情绪,恢复投资者信心,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结语
事故背后,暴露造车新势力三大缺陷:小米SU7为辅助智驾,本难应对突发,但车主常误当全自动驾驶,车商宣传智驾功能时未明示其局限,责任归属成问题。锂电池充电慢且易爆燃,如炸弹般危险。新能源车普及,风险点增多,固态电池虽为解决方案,却仍处于概念阶段。道路施工信息未同步更新至智驾系统,导致智驾无法准备。
智驾需规范,电动技术安全性待提高。否则,此类事故将频发,小米市值或再跌。此非小米独忧,乃造车新势力共面之难题。
从长远来看,如果小米能够借此次事故推动智能驾驶冗余设计、应急机制等底层安全架构的升级,那么这次危机或许将成为小米涅槃重生的契机。毕竟,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比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活着到达终点。
对于刚跨过造车生死线的小米而言,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最终能否在汽车市场真正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