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开幕 近百位全球政经领袖共商经济可持续发展

0

5月17日上午,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开幕。本届论坛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汇聚近百位全球政经领袖、学者专家,围绕全球经济治理、金融稳定、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全球贸易最有可能建立多边体系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在开幕致辞时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深刻变革的世界经济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革新,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

波兰前总理马雷克·贝尔卡表示:“短期来看,美国关税政策的错误实施带来了几方面结果。首先是其不确定性,不仅是对全球经济,而且是对美国经济带来的直接不确定性。”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到,尽管当前的美国政府表现出反多边主义的倾向,但全球多边体系仍有可能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继续存在,甚至未来美国可能会重新加入。在迈克尔·斯宾塞看来,未来全球贸易最有可能建立多边体系,欧洲、中国及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支持建立相对合理、可行的多边体系。

“中国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焦捷说,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并正从全球治理的规则追随者逐步转向制度改革者。

拓展市场空间捕捉更多机会

面对当前美国滥施关税政策,企业对长期不确定性的担忧犹存,当前不少中国企业选择“出海”分散供应链风险。论坛上,“出海”成为中外经济名家高频提及的关键词。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出海”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重要法宝之一。

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表示,中国企业抱团“出海”非常重要,单一的国内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要拓展市场空间,捕捉更多机会。中国企业可通过抱团“出海”、强强联合的方式提升竞争力。例如,将中国资本、技术和产品与本地化服务结合,同时互联网企业与基建企业也可携手合作。

对于企业“出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副组长王春新表示,“出海”企业可以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这样既能通过香港实现融资,同时获得香港的国际化服务,包括会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委金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时卫干说:“深圳、广州有比较强大的产业、科技、创新的优势,香港、澳门有独特的制度优势、资金优势、国际化的优势,未来随着产业、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会越来越强。”

制度创新将更好助力大湾区城市融合

论坛现场,多位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尽管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趋势已呈现出日益增强的确定性。

多位嘉宾指出,制度创新将更好地助力大湾区城市间的融合发展。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认为,香港在跨境支付、区块链结算、数字货币试点方面走在世界前沿,是连接全球与内地的重要枢纽。在推进大湾区融合进一步深化方面,未来应继续深化各类“通”的机制,如理财通、债券通、支付互通等,并逐步扩展至更多主体和交易品类。同时,强化香港作为“走出去”平台的功能,可帮助内地企业在国际市场更好地融资、支付与合规管理。

澳门金融管理局顾问朱军林则认为大湾区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科技或产业上,更体现在制度创新上。通过推动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债券市场等新兴业态建设,澳门正逐步打造与本地特色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同时依托中医药健康、高新科技、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更好地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

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李杰峰提出,要进一步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对信贷的依赖,支持硬科技发展,还应进一步推动跨境资本流动,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同时优化长期投资机制,构建好“耐心资本”生态,激励社会资金流入科技创新。

南方日报记者 黎华联 周美霖

发自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