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圳文博会】非遗技艺、民族歌舞……“云南现象”既“活”又“火”

0

欢快的舞姿、高超的非遗技艺、绚丽的民族风情……正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云南的特色文化产品,多元民族文化、非遗展示成为展区人气“法宝”。

“银铜原材料的价值远赶不上这手艺的金贵!”乌铜走银非遗技艺展台前,来自云南保山的乌铜走银技艺传承人娄定稳正手把手带着一名游客体验“錾刻”,小锤敲打着錾刀“叮叮”作响,刀尖在铜片上勾勒出精致的纹样。“简单来说,高温熔化的银水嵌入錾刻纹路的过程就叫走银,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经娄定稳现场讲解演示,围观游客无不惊叹于此项技艺的精绝。

舞台音乐一响,云南展区瞬间开启“人从众”模式,《FUN傣》《哈尼宝贝》《山花》等民族歌舞展演轮番登场,让观众身处南海之滨的深圳,也能感受到七彩云南的民族风情,表演区域围满了举着手机打卡记录的观众。

展区两侧,“霞客行之江山多娇”“郑和行之友谊使者”两大主题展示虚实呼应。大屏上,诗意画卷生动再现徐霞客游历云南、郑和远洋航行的场景;展区内,“徐霞客”“郑和”两位扮演者身着古装,“穿越”到现场,赠送香囊与游客互动。

“你们能猜出来这是谁吗?”“看着像一个古代名人!”“郑和,是吗?”展区一角的热闹氛围瞬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昭通菊满堂展台,展台负责人周鹏飞与来到展台前的“郑和”,正在和品尝菊花茶的观众们互动。“云南展区氛围特别好,花样多,参观选购的人多了咱们展商的效益就很好。”周鹏飞说,公司的主打花茶——皇菊花就是深圳“牵手”昭通结出的“果实”,展出期间深受欢迎。

“第一天就收到很多订单,而且都是大单!”谈及参展体验,首次参展的昆明市盘龙区阿秀文化艺术工作室创始人段殊心情有些激动,开展第一天就收获不小。段殊介绍,他们将掐丝珐琅技艺创新改进,并融入云南元素,手艺人现场制作展示,更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参观了解,“参展文博会真正感受到了活态传承的意义,目前谈的合作意向涉及代加工、订购成品等。”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梅焕 王小羽 高祎祎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