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作为我国风光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地区,内蒙古在风光发电产业发展方面已探索出融合生态修复、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建设路径。近期,证券时报记者跟随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兴安盟等地,以中广核建设运营的风电光伏项目为样本,探究前述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建设的“三重奏”。
“锁沙驭风”构筑
生态、经济双屏障
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驱车西行一个多小时,便到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腹地。登上位于项目中心区域观景平台,电站光伏板以阵列形式覆盖沙丘表面,在阳光下形成蓝色的“能源海洋”。
“死亡之海”化身“能源海洋”,关键是光伏项目群的建成使用。中广核新能源格桑光伏电站负责人樊宝泉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中广核已在此建成了格桑、白鹭、明德、朔方、卓越、锦帆6座光伏电站;发电的同时,还完成了有效治沙面积达3.4万亩,帮助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65%。
今年气温较往年同期偏低,虽然眼下已是春末夏初,光伏板下的抗旱防沙植物和中草药等经济植物才刚刚吐出新芽。“这些植物向阳而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起到防风固沙和防止光伏支架下沉的作用。”樊宝泉介绍。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以东再行1400多公里,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革命老区风电项目在这里持续稳定运行。这是国家下达的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之一,2023年12月10日全部建成投产。兴安盟基地公司核硕风电场负责人王哲明介绍,整个项目701台风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千瓦时,按城市用电核算,可供3000万人一年的生活使用。
目前,中广核兴安盟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在有序推进中。中广核兴安盟基地公司总经理邢俊喜表示,该项目通过种植苜蓿、羊草等多年生耐盐碱植物,起到了固沙治沙的作用,有效治沙面积已达15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创新发展处副处长代建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项目规模体量普遍较大、项目集中、将风电光伏与防沙治沙合为一体,是内蒙古风光发电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拓展应用场景
推进绿电本地消纳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内蒙古不仅要成为新能源生产基地,新能源消纳也要走在全国前列。”代建明表示。从2022年起,内蒙古就在全国率先创新提出6类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模式,即源网荷储、风光制氢、园区绿色供电、自备电厂绿电替代、全额自发自用和火电灵活性改造,促进绿电本地消纳。
拓展应用场景是促进绿电本地消纳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阿尔山市,记者看到,中广核已协助打造了阿尔山口岸“煤改电”清洁供暖等低碳能源项目,新能源路灯、新设智能站牌和充电桩等低碳交通项目,白狼林俗小镇改造等低碳建筑项目。这些项目均为绿电本地消纳提供了具体场景,同时,在这些项目支撑下的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也为当地打造我国北方高寒地区首个低碳能源特色小镇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2025年内蒙古将力争全年本地消纳新能源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内蒙古新能源累计发电量。
风光资源“链”接装备制造业
内蒙古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在大规模开发建设基础上,在消费端抓新能源消纳利用,在供给端抓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即是当地以“链”为媒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缩影。
“中广核引进了多家制造业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了主机、叶片、塔架等风机制造全产业链布局,对于完善兴安盟地区产业结构、促进战略性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广核新能源内蒙古公司副总经理孟勇说,这些企业不光服务中广核的风电光伏项目,也能为800公里以内运营的其他风电光伏项目提供支持。
据了解,自2020年投用以来,该产业园累计生产总值超131亿元,创造税收6亿元,为当地提供超1000个就业岗位。
近日,内蒙古6部门联合发文部署完善新能源开发模式,未来还将从加强完善非建设用地租赁管理、推广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模式、强化国有建设用地要素保障、鼓励区内国有企业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等7个方面,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保障农牧民长期稳定增收。
孟勇表示,中广核正积极推进绿电、制氢、制甲醇、光热等新型业务,加快沙戈荒大基地建设,计划到2025年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在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方面,无论是光伏电站的智能化改造还是风电场“以大换小”,中广核都在按计划积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