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喽!”一大早,随着黔东南州黎平县雷洞乡厦头村老支书向光达一声吆喝,清澈的渠水涌入田间,十几名村民正忙着插播早稻秧苗。
“以前村里缺水,一到插秧的时候就犯愁。”说话间,老支书向光达弯腰将秧苗插入松软的稻田,“小欧妹帮我们到处找水,现在田里用水不愁,秧苗栽下去就直挺挺的,肯定能长得好。”
老支书向光达口中的“小欧妹”正是厦头村驻村第一书记欧超慧。

厦头村院坝会。
欧超慧还记着两年前第一次到厦头村时的场景。
“村里好多老人都问我,细皮嫩肉的,来村里干啥。”面对质疑,这位年轻姑娘不但没有泄气,还成了群众家里的访客。
“伯,您家茶园今年收成咋样?”一次院坝会上,欧超慧操着生硬的侗语和村民拉家常。
“要是能有条好路,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多种两亩。”“夏天用水不方便”“娃们想打篮球,没场地……”从邻里琐事到村寨建设,欧超慧听得认真、记得用心,并初步建成了一张厦头村民的“愿望清单”。

欧超慧(左一)与村干部、村民一起铺水管。
要想富,先修路。院坝会后,欧超慧用红笔圈出四个字——“修产业路”。
此后,她白天跟着寨老翻山越岭勘察地形,晚上熬夜整理申报材料。“欧书记,这路真能修起来?”村民无数次询问。
“放心,这个项目跑不下来我不走。”欧超慧下定决心。
历经半年奔走、数月施工、群众投工投劳,一条长5公里的产业路贯通,串联起村里的林地资源、小微茶园、菜园水田。

厦头村产业路施工现场。
“通路那天,村里男女老少都来看,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路真是修到心坎儿里了。”厦头村党支部书记向秀祥说。
帮扶工作一件接一件,群众的诉求一个接一个。
去年一场征求基础设施改造意见的院坝会上,有人提出:“建篮球场。”
欧超慧会后就组织村干部实地测量,多次根据群众意见调整方案,积极向上争取帮扶资金4万元。多方努力下,标准化篮球场、公共厕所、翻新戏台陆续建成,村容寨貌焕然一新。

欧超慧(右一)走访村里老人。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欧超慧还推动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修订完善《厦头村村规民约》,设立“村管水员”,建立“合约食堂”,规范红白喜事操办标准。
如今的厦头村,产业路车来车往,新水源潺潺流淌,篮球场上笑语不断。欧超慧用真诚叩开村民心门,将“愿望清单”兑现成“幸福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晏惠轩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