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获专家盛赞——中国杂技剧教科书般的好作品

0

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联合出品,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作演出的杂技剧《先声》历经全方位打磨提升后于4月16日至22日在盛京大剧院公演,再次获得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在4月22日上午举办的杂技剧《先声》打磨提升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不吝溢美之词,盛赞《先声》,同时也为该剧的继续打磨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用杂技剧重塑14年抗战的民族记忆

第一次看杂技剧《先声》的原总政话剧团著名编导宫晓东说,《先声》先声夺人所言不虚。用杂技形式来表现中国的14年抗战,沈阳杂技团的《先声》做到了,且确实好看。对一部剧而言,必须要有悬念,而杂技的悬念是天生遗传的基因。我们在看杂技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这就是一种悬念,能够让观众勾起观看欲望的悬念。杂技剧《先声》把杂技的悬念基因在反侵略的剧里呈现得可圈可点,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认为,《先声》是他看过的已经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之后还在改且改动最大的一部作品。“所以我就觉得如果教科书写中国杂技的产生发展过程,《先声》一定是重要的章节,因为它预示着杂技剧这种审美形式的形成,它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也是一个重要的课件。”宋官林说。

在宋官林看来,《先声》整个的叙事方式和情节的编制已经超过了很多歌剧、舞剧,这部作品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审美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叙事高地,它所产生的这种艺术的审美张力是载入史册的。宋官林建议,沈阳应该让《先声》一直“演”下去,让更多的人尤其年轻人通过这样经典的艺术作品来铭记历史,聆听中华民族的“先声”。

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中国杂技这些年来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从节目表演到综合晚会再到杂技剧的趋势,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性,《天山雪》和《先声》两部杂技剧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高光时刻。如果说《天山雪》更多地带有上海的海派文化的特点,那么《先声》则是东北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示,地域文化色彩的先声夺人。”他认为,对于这部剧的重要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这部剧用艺术的方式,用杂技剧的方式重塑了我们关于14年抗战的民族记忆,是一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作品。

研究杂技剧创作艺术规律的好模板

已经看了五六遍《先声》的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杂技团艺术总监俞亦纲,每一次都是激动不已的,他也是看着这部剧逐渐向更高的艺术高峰迈进。俞亦纲认为这次修改是非常成功的,不但展现了沈阳杂技团勇攀高峰的一个决心和信心,也为中国杂技界下一步探讨杂技剧创作艺术规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板。中国杂技剧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应该去研究杂技剧创作的艺术规律,目前来说最核心的要义,是研究技巧与叙事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金浩认为,杂技剧《先声》有现代品质、当代审美。《先声》是在宏大叙事下对人性品质的关照,它在一个强大的历史的背景下,更关注的是人,这就很巧妙了。另外,独创性也是《先声》特别鲜明的符号。作为一部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先声》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对当下的年轻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评协副主席、辽宁省杂协副主席尹力表示,从辽宁杂技的角度出发,《先声》是目前最宏大、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辽宁杂技的一部代表作。从中国杂技的层面上来讲,是全国的杂技剧中题材最为宏大、故事最为复杂的一部杂技剧,它充分展示了中国杂技艺术在驾驭宏大题材进行复杂叙事的能力,应该记入中国杂技剧发展史。另外,这也是一部非常让人感动的作品,它的未来前景是非常光明的,随着主创团队的不断打磨,相信它会越来越好。

《先声》还要继续“画龙点睛”

为期6个月的深度打磨与修改工作,让专家们看到了杂技剧《先声》的变化。

总导演李春燕说,此次修改在舞台呈现上进一步优化舞台空间布局,增强场景的层次感与立体感。通过细腻的光影设计,营造出逼真的历史氛围,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重新雕琢每一段旋律,融入更多极具东北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使音乐与剧情的融合更为紧密。无论是激昂的战斗场景,还是温情的情感片段,进一步精准烘托气氛,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在服装与化妆造型上同样下足了功夫,秉持着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团队对角色服饰展开全新的审视与规划,全面提升服装的质感与美观程度,使之能够更精准地彰显角色的性格特质与身份背景。大到整体风格,小至每一处细微装饰,都力求与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严丝合缝,以此全方位塑造出更为丰满、立体的角色形象。

在新一轮打磨提升中,李春燕导演在原作基础上优化节奏、雕琢细节,让故事起承转合更加流畅自然,人物动作与情感发展丝丝入扣,极大提升了故事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演员们不仅经历了紧张而密集的联排,更专门聘请资深武术教练与表演艺术家,修习武术课、表演课。演员们从出拳的力度到踢腿的角度,一招一式反复揣摩一丝不苟。他们以细腻表演与精湛杂技技巧,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让观众能感同身受角色的喜怒哀乐与家国情怀。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认为,杂技剧《先声》经过多次的打磨提升之后,结构上没有问题,个别细节上再精雕细琢,比如枪声、大刀、“李先生”、大烟袋、拉粪车的老头等,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部戏是大事件小切口,小切口见大事件,让观众的情感共鸣更加深入人心,实现杂技艺术的当代价值。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摄影:李浩 视频:杨士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