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犀鸟巡护队员的持续监测,7月3日上午8时58分成功记录到洪崩河区域第一巢花冠皱盔犀鸟顺利出巢。”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盈江管护分局工程师杨祖伟表示,这是继2024年我国首次成功实现人工招引巢箱繁殖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中国犀鸟谷”再次记录到该物种利用人工招引巢箱完成育雏并成功出巢。
2025年3月,曾在2024年成功育雏的同一对花冠皱盔犀鸟再次选择了原人工招引巢箱。雌鸟于3月4日封巢孵化,在长达122天的育雏周期中,雌鸟始终坚守巢穴,雄鸟则负责外出觅食喂养全家。7月3日,随着幼鸟羽翼渐丰,雌鸟带领幼鸟成功破巢而出,整个过程被完整记录。
“中国犀鸟谷”是国内唯一同时有3种犀鸟稳定繁殖的区域,近年来随着种群数量增加,天然树洞资源竞争激烈。自2021年起,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中国犀鸟谷”启动人工招引巢箱实验,通过3年技术优化,于2024年、2025年连续实现花冠皱盔犀鸟人工招引繁殖。
“人工招引巢箱有效弥补了天然巢穴不足的问题,为犀鸟种群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这些巢箱也为猫头鹰等物种提供了栖息之所,对维护和提升当地生物多样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杨祖伟说道。
犀鸟是热带雨林的代表性类群和标志性物种,其繁殖状况常被视为衡量雨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连续两年犀鸟人工招引巢箱野外成功繁殖犀鸟,这一成就在中国的犀鸟保护和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盈江管护分局副局长金银德介绍,“这不仅标志着我们在野生动物保护技术上的进步和保护成效的体现,也预示着对于濒危物种恢复策略的有效实施。”
目前,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已拟定《犀鸟就地保护五年行动计划》,争取将犀鸟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规划。未来,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将持续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质兰公益基金会等组织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改进、完善人工招引巢箱设计制作工艺,扩大布设规模,并同步推进天然巢洞修复工程,确保犀鸟种群持续稳定增长。
据悉,2025年“中国犀鸟谷”入巢繁殖犀鸟28巢,目前已顺利出巢17巢,剩余11巢(均为天然巢穴)正处于育雏末期,预计短期内将完成出巢。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盈江融媒 颜秋 杨晶晶 胡永 杨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