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之花精彩绽放 ——“崆峒杯”第四届全国女子业余围棋公开赛侧记

0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慧仁/文 姚志强/图)崆峒巍巍,揽山河气魄;泾水汤汤,聚围棋精英。8月9日至11日,一场全国性的女子围棋盛会再度启幕。“崆峒杯”第四届全国女子业余围棋公开赛在平凉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圆满举办,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42个城市的48支代表队、223名棋手齐聚一堂,在三天的纹枰对弈中展现智慧与风采。

赛事搭台:黑白对弈间的品牌力量

作为经中国围棋协会批准的首个全国性女子业余围棋公开赛,“崆峒杯”已走过四载春秋。赛事的持续举办是平凉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平凉将以“崆峒杯”为抓手,持续擦亮“全国围棋之乡”名片,让围棋文化成为“问道崆峒康养平凉”文旅品牌的重要内涵。从2021年首届赛事的探索起步,到2023年见证中国首位女子业余7段的里程碑时刻,“崆峒杯”的规模与影响力逐年攀升,成为全国业余围棋界瞩目的品牌赛事。

本次赛事由中国围棋协会与平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设少儿组、成人组、老年组三个组别,覆盖全年龄段棋手。裁判长文庆林第四次来到平凉,这位国家级裁判感慨道:“从运动员到裁判长,我见证了‘崆峒杯’的成长。这里的赛事组织专业规范,棋手们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充分彰显了‘全国围棋之乡’的底蕴。”闭幕式上,随着各组别奖项揭晓——成人组团体冠军由“我下的都队”斩获,少儿组团体桂冠被北京春笋(少儿队)收入囊中,平凉市老年大学队则摘得老年组团体头名,这场围棋盛会在掌声中落下帷幕,却为平凉的围棋事业留下了深远影响。

棋手逐梦:三代同场的热爱与坚守

赛场之上,不同年龄段的棋手们以棋为媒,书写着各自的围棋故事。连续四届参赛的重庆业余5段棋手钟添,是“崆峒杯”成长的最佳见证者。“‘崆峒杯’是磨砺棋手的试金石。”这位身着藏青T恤的棋手坦言,2021年首届赛事中,她斩获个人第15名、团体第三名,“那是我第一次在全国赛事中获奖,让我重新燃起了成为业余强手的信心。”如今的她棋风沉稳,已从初出茅庐的新手蜕变为赛场老将。

少儿组的棋盘前,11岁的平凉女孩高婧眼神专注,学棋两年的她将“升一段”作为参赛目标,小手捏着棋子的模样透着执拗;甘肃天元一队的蔡雨彤、蔡雨希姐妹与队友江欣茹并肩作战,这三位平均年龄不足12岁的小将已手握多项省级赛事奖项,江欣茹更在去年晋升业余5段,“姐姐去年在这里升了5段,今年我也要加油!”蔡雨希的话语里满是期待。

本次比赛成人组冠军周润竹5次来平凉参加围棋比赛,先后参加过第34届“甘肃银行·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崆峒杯”4届全国女子业余围棋公开赛,从少儿组到成人组参赛,“夺冠军是期待也是惊喜!是平凉的围棋比赛锻炼了我,下一届‘崆峒杯’我还会来!”周润竹说。

老年组的对决同样精彩。63岁的天津棋手冯宝荣实现三连冠,她由衷赞叹:“平凉的清凉气候、淳朴民风,还有因棋结缘的好友,都让我每年满怀期待地再来。”58岁的平凉本土棋手张爱红收获亚军,这位退休教师激动地说:“回到家乡参赛,每颗棋子都带着亲切感,感谢‘崆峒杯’让我们这些老棋友有了交流的平台。”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不同年龄的棋手们因热爱相聚,让围棋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文旅融合:围棋之乡魅力绽放

“平凉是个下棋的好地方!”这是参赛棋手们的共识。来自山东烟台的蔡欣妤是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她第一次来平凉,比赛间隙打卡了崆峒山。她表示:“道教文化的玄妙与围棋的哲思太契合了,这里的山水仿佛都带着棋理。”江西棋手王璐怡连续四年参赛,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今年新建的公园和广场让平凉更美丽了,每次来都像走亲戚一般。”

作为“全国围棋之乡”,平凉深厚的围棋底蕴与文旅资源正通过“崆峒杯”深度融合。平凉市围棋协会主席周为说:“崆峒山是道源圣地,道教‘道法自然’的理念与围棋‘天人合一’的哲思一脉相承,这片土地天生就与围棋相融。”近年来,平凉以“崆峒杯”为引领,打造了“平凉女子围棋大赛”“平凉大学生围棋联赛”等特色赛事,推动围棋进校园、进社区,让围棋运动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宁夏围棋协会会长毕延青的话道出了众多参赛队伍的心声:“我们来这里重在学习,希望通过‘崆峒杯’提升女子围棋水平。”这种交流与辐射,正是“崆峒杯”的深远意义所在。当参赛棋手们带着奖杯与记忆离开时,平凉的围棋故事仍在继续——黑白棋子间,不仅有胜负的较量,更有文化的传承与城市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