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花匠”刘晓艳

0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建设现代化强县


三尺讲台,承载着文明的火种;一支粉笔,书写着未来的希望。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全面展示莒县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风貌,莒县发布特别推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建设现代化强县”系列报道,讲述一线教师扎根课堂、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动人故事,共同感受教育的力量与温度。

甘为人梯托青云 筑梦桃李竞芳菲

——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刘晓艳

有许多教育同仁都在探寻:教育的幸福是什么?刘晓艳老师用28年执着的教育路丈量出:幸福就是踏踏实实做教育,与学生共成长。

01

治班之道

从爱班之炬到爱国之光

每天清晨7点,刘晓艳伴着晨曦入校,傍晚锁上教室门窗时,天边已灯火阑珊,这两点一线的轨迹,她雷打不动坚持了28年。扎根班主任岗位,她以慈母情怀在细微处渗透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让爱班星火燎原成爱国热忱。

学校 “童心向党” 合唱比赛,她选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面对学生 “没新鲜感” 的质疑,班会课上,她从南湖红船讲到开国大典,带孩子们回溯党史;周末组织研学,她带领大家走进莒县浮来青抗战展馆。“百年变迁”展厅里,1949年的土坯教室与新校舍、泛黄粮证与营养午餐的强烈对比,让喧闹的队伍瞬间安静。“这首歌能流传八十年经久不衰,因它蕴藏着用生命换来的真理。敌人让刘胡兰只说一句,不当共产党,就立马放了她,刘胡兰大义凛然,从容走向铡刀,牺牲时年仅15岁。你们的幸福是先辈用热血换来的!” 她的话让孩子们眼神添了郑重。

此后歌声愈发有力,比赛时连最调皮的孩子都挺直腰板。这个班成了德育范本:运动会为对手加油,重阳节去敬老院唱红歌。28年来,她的班级连年获评优秀集体,她也成了 “莒县十佳班主任”。“教育不是教会唱歌,是让孩子们懂得歌词里的牺牲与担当,让这份懂得成为一生信仰。” 她在手册中写道。

02

以父母心暖后进生

用真情换成长

刘老师常常说:“每个孩子都是花,只是花期不同。”她始终以母亲般的细致,默默守护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点滴温暖焐热他们的心。

小畅父母离异后,跟着奶奶生活。他上课常走神,作业马虎,考试卷子藏床底,面对父亲询问还嘴硬“都会了”。尽管刘老师课余为他补课,效果却有限。

转变始于一次午饭。那天饭盒里红烧排骨香气四溢,小畅却一动不动,眉头紧锁。刘老师察觉他情绪异常,关心地问:“有心事吗?”,小畅摇头,眼泪却止不住。刘老师牵着他走进书吧,在斑驳阳光下柔问:“跟老师说说,天大的事,我们一起扛。”这句话终于击破孩子强撑的壳,他哽咽道:“我想妈妈了……”刘老师把他搂进怀里,摸着他的后背说:“下午来老师家,我们包白菜馅饺子。”

那天傍晚,小畅在老师家揉着面团,忽然轻声说:“我妈妈以前也这么揉面。”刘老师笑着鼓励他尝试,面粉沾了满手,他却高兴极了。当晚,刘老师与小畅爸爸通了很长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声叹息。

三天后,刘老师办公桌上多了一包沾着饼干屑的芒果干。小畅躲在门后脸红着说:“老师,这个甜。”她剥了一块塞进他嘴里,看他眼睛弯成月牙,心里柔软——孩子的心其实很软,你给一点甜,他就愿把整颗心捧出来。

此后,刘老师的备课本上多了关于小畅的记录:“算对三道题”“主动擦黑板”。他懈怠时,她就拿出芒果干:“再攒五颗星星,换草莓味的。”毕业测试时,小畅回头望向她,眼里有光。成绩公布时,数学B、语文C、英语A,像三朵迟开的花,终于绽放。

刘老师坚信,教育未必需要太多技巧。一块糖的甜、一个拥抱的暖、一句“老师懂”,就是以走进孩子心里。当信任扎根,那些曾歪斜的幼苗,自会向着光,慢慢长直。

03

深耕生本课堂

巧创审题妙法

数学课堂上,刘晓艳秉持 “让学生成为主人” 的理念,深耕生本教学十余年,参与构建学校 “五步教学法”,独创形象化审题策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可触可感,为小学数学生动化教学开辟了新路径。

为吃透 “以学生为中心”,她把每节课当课题,备课时预设难点,课后批注改进:“小组讨论冷场需明确分工”“练习应分层”。《笔算乘法》教案改了7稿,最终形成的 “预习 — 讨论 — 展示 — 梳理 — 巩固” 模式在集团推广。她带《圆的认识》进乡村小学,用竹竿细绳在泥地画圆,让孩子理解 “圆心到圆周距离相等”;《组合图形的面积》获评2022年省优课,她也连年被评为市教学新秀。

针对审题不清,她琢磨出一套“看得见”的审题法,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行动:直线画信息、波浪线划数据、圈关键点;相遇问题让学生角色扮演,分数应用题引入线段图,解决几何题,她鼓励孩子们拼摆图形,剪平面图形展开图,空间关系在指尖变得清晰......“创新不在于花哨,而在理解学生思维,让知识连接生活,数学就成了探索之旅。”刘老师说。

04

甘挑重担不计失

拼将寸心育繁花

那年初夏,集团分流学生到新校区,剩下的学生凑成了一个新班——上课眼神飘向窗外的、作业本上始终空白的、窃窃私语搅乱课堂的……这些身影,成了压在刘晓艳老师肩头的担子。

她没提一句难处。先向前任老师记下每个孩子脾性,再挨个给家长打电话:“孩子今天举手了,家里多问问作业会更进步。” 家校渐成合力,作业本有了家长签字,打闹的孩子也收起玩心。

班级差距仍大,她在班会搬来糖果:“跟上周的自己比,多懂一道题就是英雄。”“进步存折” 上的红章,攒够可换奖品,让孩子们眼里有了光。追赶的日子,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成绩很难提上去。刘老师急得嗓子哑了,牙周炎让脸肿起,却揣着药瓶进教室。毕业前一月,她沙哑着讲解,孩子们把目标贴在笔袋上。最终,这个 “垫底班” 以总评第一夺冠,她的泪水中,熬红的眼、沙哑的嗓都成了值得的回忆。

“孩子都是好孩子,多搭把手,花就能开得艳。” 学校难带的毕业班总交给她,她从不计较。“教育哪有捷径?不过是捧着一颗心来。你对孩子真,他们就对你真;你为他们拼,他们就为你赢。”

“青山不语仍自在,微水无痕亦从容。” 作为 “山东省优秀教师”,刘晓艳用28年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若再选一次,她仍会扎根这片热土,因为她知道,汗水浇灌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真者,精诚之至也。” 往后,她会继续心存学生,让每颗种子向阳开花。


来源:莒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