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在菜场里的面馆

0

最近,组织了一次稻读公社赴象山鹤浦镇开展暑期人文走读活动,从定下时间,到实地成行,前后大半个月。既是兴之所至,又能够考虑周全、细心安排,惬意且闲适。

短短两日,不仅吹到了久违的咸湿海风,吃上了心心念念的海鲜,还与一众文友饱览了小岛上别有韵味的特色景致,虽然算不上热门,但绝对难忘。

海岛,百草丰茂,水天浩渺。当你身处那样的环境时,更多的是沉浸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心境之中。象山鹤浦镇,正是坐落在南田岛上,更偏的是这个叫大沙村的地方,几乎就倚靠在沙滩边。

当车子进入一个山路拐弯处,进入视野的便是幽静的民宿、开阔的沙滩,当你换个环境进入一种全然陌生的场域时,你会自然而然生出某种与生俱来的遐思——这是我们共处一个时空的地方吗?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依然是美食。象山海鲜面馆,在宁波市区也遍地都是,这次来到象山南田岛上的鹤浦,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小伙伴们提醒,距离我们入住的“一山伴海”民宿不远的鹤浦菜场内,有一家经营了三十多年的网红面馆——鹤浦老虎面馆,吊起了我的无限胃口。

据鹤浦老食客回忆,面馆创始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业)因性格豪爽、做事雷厉风行,被街坊称为“老虎”,后直接用作店名。另有一说,因其招牌辣汤面“猛如虎”,故得此名。

这个面馆最初是鹤浦菜场附近的露天摊位,后因食客众多(尤其吸引凌晨交易的各路渔民),于2000年前后迁入菜场室内的固定店面,至今未开分店,保留下来“菜场食堂”的浓厚市井气息。

我和小伙伴中午十二点到菜场,先前到的朋友,已经提前下单,大家也足足等了个把小时,才吃上面。中间,我一直观察着老虎面馆前的食客,排着长长的队伍,两间店面里的客人,等一桌吃完,收拾干净,立马就围坐接上用餐,没有空余的桌位,有的还把板桌挪到了店外头的空地上去吃。

这家老牌面馆之所以这么爆火,三十多年来久盛不衰,一是灵魂在于海鲜食材优势,面馆就开在鹤浦菜场里面,所有烹制的海鲜面中的海鲜均是第一时间现杀。海鲜摊贩们,每日售卖的都是最新鲜的、刚上岸的梭子蟹、虾蛄、小黄鱼、虾潺、蛏子等,汤头用本地“岱衢族”大黄鱼骨熬制(据说是由象山本地的非遗技艺衍生)。

二是关键在于手工面加持,它沿用鹤浦传统“碱水面”,口感筋道,对抗海鲜腥味。嚼起来,Q弹的同时,又浸渍着海鲜最精华的浓郁汤汁。烹饪又采用纯天然的技法,没有复杂的工艺和过度调味料掺杂的干扰,满满当当一碗端在手上,首先是悦目,其次肯定果腹,最后是安神,吃饱、吃好、吃得美美的。

这么多年下来,“老虎三鲜面”推出了面向广大食客的基础款,含熏马鲛鱼、蛏子、对虾,汤底微辣(辣椒酱秘方传自创始人妻子台州娘家)。

根据网友爆料,它还有“隐藏菜单”,对于老的熟客可定制“蟹骨酱拌面”,是用红膏呛蟹剩余边角料炒制,体现渔家节俭智慧。我们这次因回程时间有点匆忙,没有吃到“秘制款”的海鲜面,不过在鹤浦菜场能体验一把自己选定海鲜食材,拎去加工面的过程,也是头一遭。

据住在附近的居民讲,鹤浦老虎面馆一般在凌晨四点开灶,食客多为赶早市的渔民。到了午间,各种外地来此的食客,往往需排队一小时以上,因为人满为患,店内拼桌成为常态。大概在2023年,店主仍在坚持着吃面付钱用现金交易。

这次同行的斌哥,是这家面馆的常客,他说:“因为这一家面馆,养活了整个鹤浦菜场。

我忽然意识到这种商业模式的独特性,菜场为面馆提供直接的海鲜来源,而面馆的火爆又反过来促成了菜场供货的生生不息,两者共生,相辅相成。老虎面馆在流量时代,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也给鹤浦菜场创造了不少引流的契机。

鹤浦菜场售卖的海鲜。

当然,一家面馆不单单是渔民和游客的焦点,同时又能反映出渔港生活的诸多缩影,其兴衰与鹤浦渔业息息相关——休渔期客流减半,开渔节前后异常火爆、一位难求,为此,这家老虎面馆又被戏称为“海上丰收的晴雨表”。

现在,面馆老一辈已经交给了子女经营,他们根据时代变化,尝试口味改良,如增加网红“海鲜浇头自助区”,但老客认为“辣度不如从前”,这也反映出传统口味与现代商业化的微妙博弈。

一碗“老虎面”,承载至少两代人的丰富生活记忆。如果有机会再去鹤浦,还是要在这个菜场里遛一圈,买点海鲜,让老板烧碗汤醇、咸鲜、味足的鹤浦老虎面。

作者 飞白

编辑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