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文脉如何传好守好?

0

  肌理是表,文脉是根。在与阆中古城干部群众交流中,调研组感受最深的是,如果说之前所做的一切“有形”的保护是让阆中古城“活下来”,那么文脉的传承,则是着眼发挥文化的内生动力,通过文化赋能、文化聚魂,让阆中古城真正守住文脉。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在中国春节申遗的视频中,来自四川阆中古城的舞草龙、写春联等春节民俗被收录展示,承载这些春节民俗印记的井字型街巷、明清式民居院落惊艳世界。图为阆中古城舞草龙表演。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古城保护中留住底蕴。古城的灵魂,已经渗入古城的每道砖缝、每栋楼阁之中。调研组发现,古城居民在修房时,会把门神画在大门上。门神画师张桅解释道,“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当下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让非遗技艺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生”。阆中坚持以“匠心传承”延续文化脉络,依托阆中丝毯、保宁醋等非遗项目和四川大学等高校资源,改进非遗技艺16种,培养传承人500余名,复现古代民俗活动50余种。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既能感受到“秀才赶考”、“张飞巡城”、“夜间打更”等古代生活方式,也能体验到“皮影迪斯科”、编一编手工地毯、酿一酿原味醋等传统技艺。调研组在白花庵街上的老丝厂集体宿舍前还看到,墙壁上保留着20世纪60年代的老标语、旧海报,这座颇具年代感的宿舍现被巧妙地改作青年旅社,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古城发展中赓续文脉。古城要形神兼备,必须靠文化赋予精神内核。在阆中,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在守护古城形与魂的同时,阆中市注重以特色文化再现为切入点,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追溯挖掘古城的历史文脉传承,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表达,避免主观臆造、戏说胡说。始建于唐代的阆中文庙,作为川北供奉孔子、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曾一度被用作拘留所,经充分研究论证,阆中市对照壁、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使其成为全民阅读、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的重要承载地。

  传播交流中讲好故事。一部好作品往往能让人记住一座城。调研组发现,在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补助资金等政策的推动下,阆中以本地特色文化为源泉,集合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文脉春秋》、《跟着书本去旅行》等央视纪录片再现了阆中的厚重历史与非遗习俗,《阆中民间传统文化集成》、《落下闳研究文选》等图书呈现了阆中的璀璨人文和城市魅力,阆中民俗舞蹈《亮花鞋》登上央视春晚舞台。阆中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说:“为了推广皮影艺术,我已赴全球30余国和地区演出,就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们阆中皮影戏的多姿多彩。”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调研组文章《四川阆中古城的保护实践及启示》

  (策划: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