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4月23日电 “智联研究院”微信号近日公布《2024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下称报告)。其中显示,京沪深位居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榜单前三。
报告显示,总体来看,东部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落后。结合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TOP50城市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揭示了新质人才分布的结构性问题。
得益于先进的教育水平,雄厚的经济实力,倾斜的国家政策,东部地区城市不仅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吸引了大批新质人才的流入。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综合条件偏弱,近些年来,虽有成都等城市崭露头角,得分跻身全国前十,但就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城市在吸引和留住新质人才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报告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聘职位数占比最高。横向比较来看,各地区中人才需求最高的新质产业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约7成。从细分产业角度进行分析,东部地区高端装备产业的占比12%,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占比相对较高,不同行政区域内细分新质产业的具体占比情况反映出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东部地区作为智能制造高地,对高端装备产业的人才需求更为旺盛。中部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发展则较好。

截图来源:“智联研究院”微信号(下同)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方面,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占据榜单前三位,其竞争力指数大幅超越众多城市,共同构成第一梯队。杭州、广州、南京、成都、苏州等城市竞争力得分相近,排名在4-8位区间,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影响力,各自拥有特色优势产业,共同形成新质人才汇聚的第二梯队。

智联研究院指出,东部沿海城市排名靠前,区域发展不均衡。从整体排名分布情况看,排名靠前的城市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其中长三角区域的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绍兴、嘉兴、南通等城市,以及珠三角区域的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惠州等城市,凭借发达的经济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开放环境,为新质人才提供大量岗位与良好发展空间,因此东部大部分城市在新质人才综合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西部地区城市排名相对靠后,像西安、武汉、成都等城市,尽管在中西部属于发展较好、对新质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城市,但与东部头部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这表明区域间人才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明显。
新质人才供给指标方面,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等头部城市优势显著,凭借创新环境、多元产业、丰富资源等在人才供给上领先。东部沿海城市因发达经济、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优质条件在排名中占优且区域集中性强。
智联研究院表示,头部城市优势明显,供给占比较高,在296个城市的新质人才总投递人数中,北京和深圳以6%的占比领先。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凭借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对新质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上海和成都分别以4%的占比紧跟其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它们凭借独特的城市魅力与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新质人才投递。同时,广州、杭州、西安、苏州、南京、郑州这几个城市,均以3% 的占比处在同一梯队,这表明这些城市在吸引新质人才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报告提到,各城市对青年新质人才的吸引力呈现出不同格局。深圳、北京16-34岁投递新质人才在全国16-34岁新质人才中占比 6%,位居前列。成都、上海、广州占比4%,这三座城市同样凭借自身的经济、科技优势,吸纳了大量年轻新质人才。
新质人才需求指标方面,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等经济中心城市因多元高端产业结构及总体经济情况引领需求,成都、苏州等城市新质人才需求也较多;且不同类型城市产业特色需求各异,科技城市侧重技术人才,金融中心聚焦金融专业人才,制造业城市注重高端制造人才。
报告指出,新质人才需求在地域间不均衡,经济发达城市需求占比高。在全国新质人才总招聘中,头部城市职位占比较高,机会丰富。北京以10% 的比例位居前列,持续为新质人才提供较多的招聘职位。深圳占比 8%,紧跟其后。上海占比 6%,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新质人才招聘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新质人才吸引指标方面,报告显示,深圳、北京、上海及南京、杭州等南方强二线城市对异地新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大;同时处于升级阶段的城市、环境良好的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对异地新质人才的吸引力也较强。
同时,智联研究院表示,北京市新质人才黏性最高。一线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因综合实力强、发展机遇多,人才留存意愿高,其中北京市同城投递新质人才在全国同城投递新质人才中的占比达10%;产业结构多元、高端产业集聚的城市,借助就业稳定性及发展空间留住人才,例如西安、苏州高端制造产业发展较好,同城投递新质人才占比分别为4%、3%;城市环境、生活配套好以及相关政策与人文关怀到位也利于保留人才,例如成都积极出台引才留才政策,占比为6%;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明显,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部分城市面临挑战,但也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等提升黏性的情况。

(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