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鲁到重庆万州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印明柱成为与时间赛跑的肿瘤狙击者

0

深夜的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分子病理中心,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明亮。透过玻璃窗,印明柱教授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基因测序数据,身旁的咖啡早已凉透。

自去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刊物《自然》发表题为《单细胞分辨率的肿瘤脉管图谱》论文,并取得科研重大成果后,他和团队反而更加忙碌了。

"肿瘤患者等不起,早一天突破就能多挽救一个家庭。"这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副院长擦拭着眼镜,目光始终聚焦在闪烁的基因图谱上。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印明柱重复上百次实验,验证研究结论。万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从耶鲁到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科研长征

人类与肿瘤的斗争持续数千年,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选择学医那天起,印明柱就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志向。2018年初,结束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工作后,他带着国际最前沿的肿瘤研究技术和一颗赤子之心踏上回国归途。如今,他来到三峡库区,加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投入肿瘤表观遗传学、癌症生物学、肿瘤免疫学及创新药物转化研究。

"要让中国在肿瘤研究领域拥有话语权",这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成为他日后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的精神支柱。

在医学领域,肿瘤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肿瘤血管作为肿瘤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形成机制以及与癌症的关系更是备受关注,也是不少科研学者努力探究推动的课题。

印明柱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开展了漫长研究。在完成对4224例肿瘤患者及1750例非肿瘤患者的基因数据分析,并整合公共数据资源后,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动态更新的疾病数据库。此后,在该数据库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智能算法框架,实现了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技术的整合,进而搭建了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靶点挖掘系统。

“我们想从海量病例中找出免疫细胞对抗肿瘤的规律,从而发现狙击的新靶点。”印明柱坦言,这是一场在黑暗中摸索的持久战。

"验证一个研究结论是否可靠,可能要重复上百次实验。"团队成员赵章翔博士回忆道。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团队在2024年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4年7月,在对来自372个供体的437个肿瘤样本和相邻非肿瘤样本进行计算机分选,而后对肿瘤血管微环境细胞进行测序后,印明柱团队成功绘制全球首个人类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相关成果登上《自然》期刊。这项发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作战地图”。

对于印明柱来说,发表论文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标是用科学突破认知,实现对肿瘤的狙击,这意味着还有更长的科研之路要走。

“科研的终极审稿人不是期刊,而是患者的生命。”印明柱说,这句话正是他全部的动力源泉。

为"无药可医"者开辟生路

“印教授,我的孩子能走路了!”这是中线癌患者小林(化名)母亲发给印明柱团队的一条信息。

中线癌,一种凶险的“青年杀手”,曾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但因为印明柱团队研发的新一代BET抑制剂NHWD-870,这些罹患中线癌的患者正在改写命运。

更令人动容的是来自香港的一名患者。

2023年8月,这名患者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搜索并联系上了印明柱,通过团队评估、积极沟通,家属知晓风险后,仍决定不远千里来到万州,寻求抗肿瘤新药治疗。

但由于患者病情危急,印明柱亲自带队到万州北站搭建临时抢救点。当救护车呼啸着驶向医院时,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就此展开。经过惊心动魄的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依托全国首个中线癌专科,印明柱团队已收治来自28个省份的168名患者,其中近半数是曾被多家医院婉拒的"医学孤例"。

而这些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对重获新生的希冀。

这些年,印明柱同合作者共同开发了新一代BET抑制剂NHWD-870,该药正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开展单个适应症的临床Ⅱ期试验,显示了优异的疗效。

经过临床转化研究,印明柱还发现了该药物的抑制路径,为进一步临床全身用药和外用药开发以及创新联合治疗策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数据支撑。

随着医学界对肿瘤关注及研究的深入,一种少见的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中线(NUT)癌被识别归类。这是一种好发于儿童、青年的恶性肿瘤,许多年轻的生命在发病后很快枯萎。

印明柱痛心不已,带领团队加快了创新药物对中线癌的临床试验,并在全国发起成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基因诊断专业委员会中线癌基因诊断工作组,牵头发布了全国首个《中线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填补了我国在中线癌领域的空白,为对该疾病的诊治指明了方向。

用阿秒技术跑赢癌细胞

在医学界,肿瘤有个“二八定律”,指80%的肿瘤发现已经是晚期,治愈率只有20%;20%发现在早期,治愈率在80%以上。

"早发现一天,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这是印明柱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肿瘤诊疗领域"80%病例确诊时已是中晚期"的残酷现实,他执着地选择“扭转”。

为此,他牵头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成立了“肿瘤早期诊治中心”,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团队,全力以赴推进肿瘤早筛创新科研工作。

为加快早筛技术创新,他与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展开跨界合作。他们将测量阿秒级(一百亿亿分之一秒)光脉冲的前沿物理技术引入肿瘤早筛,这项突破性的尝试犹如在微观世界安装了一个超高速摄像机,能够捕捉到癌细胞内最细微的分子活动轨迹。

如今,依托该创新技术,国际首个肿瘤早期诊断多模态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中。

“有望将早期检出率提升至新高度。”印明柱满怀信心地说道。

从单细胞测序到创新药物研发,从绘制基因图谱到阿秒技术创新应用,印明柱始终在完成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正如他所说:"每个被挽救的生命,都是对科研价值最崇高的肯定。"(简梦 通讯员 尧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