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赵俊杰)5月4日11时50分,青藏公路3001至3002路标处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旅客”——65只雌性藏羚组成的迁徙队伍。它们步履轻盈地穿越公路,向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进发,开启了新一年的产崽之旅。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监测数据显示,今年藏羚迁徙时间较去年提前了3天,这一现象不仅为高原生态研究提供了新样本,也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首批迁徙的藏羚群由65只个体组成,规模较往年更为稳定。监测人员观察到,藏羚群在穿越青藏公路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短暂停留后便有序通过公路,继续向产崽地方向行进。它们的最终目的地卓乃湖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核心地带,海拔4800米,这里水草丰美、天敌稀少,是藏羚世代延续的“生命摇篮”。
藏羚迁徙之路充满挑战,青藏公路、铁路等人类活动区域曾是它们面临的主要障碍。为保障藏羚安全通行,长期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坚持实施“护航行动”,今年更是提前部署、精准施策。五道梁保护站依托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时追踪藏羚群动向。当监测到藏羚群接近公路时,工作人员立即启动短暂交通管制,设置临时“动物通道”,并通过禁止鸣笛、引导车辆缓行等方式减少干扰。从迁徙起点到产崽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构建了“公路巡护+无人区驻守”的立体保护网络。卓乃湖保护站提前一个月进驻无人区,对产崽区域进行生态评估和安全隐患排查,确保雌性藏羚产崽环境安全。同时,针对迁徙途中可能出现的伤病、掉队个体,索南达杰保护站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4小时待命,提供医疗救助和人工喂养服务。近五年来,已有百余只藏羚幼崽通过救助重返自然。
藏羚,被誉为“高原精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种群生存状态是青藏高原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通过反盗猎巡护、社区共管、生态修复等举措,藏羚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可可西里藏羚数量已突破7万只,较保护初期增长超3倍。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几代守护者的坚守,从“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英勇献身,到如今数百名巡护员长年驻守无人区;从单一物种保护到生态系统整体修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探索出了一条“人退沙退、兽进草丰”的治理路径。如今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穿越公路的场景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志性画面,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见证这一生命奇迹。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