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秋燥”?这些换季健康误区你中招了吗?权威解答→

0

【来源:粤健通】

“秋已立,暑难消”

夏秋转换之际

要关注哪些养生问题?

一起来看看

↓ ↓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介绍,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我们俗称“秋燥”。

中医认为 “燥易伤肺” ,肺这个器官很娇弱,喜欢湿润、怕干燥,而且它和皮肤、鼻子关系密切,当夏季转换到秋季时,人体首先会表现出肺系和体表的系列不适,如 干咳少痰、鼻腔干燥、皮肤干涩甚至瘙痒 等。对此,中医有许多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缓解这些症状。

1. 食疗是应对秋燥最直接、最温和的方式

提倡“以润为健”,多选择一些具有 滋阴润 肺、生 津止渴 功效的食物。比如 适量吃梨 ,生吃或炖煮成冰糖雪梨,都能有效缓解咽干喉痛。 银耳、百合、莲藕、蜂蜜 等都是非常好的润燥佳品 ,可以将它们熬制成汤羹或粥品,如银耳百合羹,不仅美味,还能从内滋养,为身体补充津液。同时,要 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的摄入 ,因为这些食物会耗伤津液,加重干燥。

2. 可以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穴位来激发身体自身的濡养能力

可以 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 ,感到微微酸胀即可,这对于缓解鼻腔干燥、预防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 常按手背上虎口处的“合谷穴” ,也有助于促进面部气血循环,改善口干问题。

3. 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调整也能起到很好的防燥作用

有意识地练习 深长而缓慢的呼吸 ,有助于濡养肺脏。在干燥的室内 使用加湿器或放置一盆清水 ,保持环境湿度,也是对抗“秋燥”的有效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介绍,季节转换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较大的昼夜温差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增加心脏负荷,这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考验。有三个常见的季节性谣言需要澄清:

谣言一: 在换季时输液能通血管、预防脑梗

输液并不能“冲走”或“疏通”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盲目输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

谣言二: 血压稍高没关系,换季后会自然降下来

恰恰相反, 季节转换期血压波动更明显,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谣言三: 喝红酒、喝醋软化血管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们能起到这种作用,过量饮用反而伤身。保护血管要遵从医嘱,注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丁晟介绍,2021年我国获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每年仍有一些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许多人因对疟疾认知不足,归国后放松警惕,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

同时,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在我国也广泛存在,疟疾传播的链条可以再现,所以要持续保持防护意识。

经按蚊叮咬传播是疟疾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按蚊吸食感染疟原虫患者的血液时,疟原虫会进入蚊体内发育繁殖,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疟原虫注入健康人体内,从而导致疟疾传播。

境外输入病例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在具备按蚊传播条件的地区可能引起继发传播,恶性疟还容易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

因此,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务工、旅行者,出行前应咨询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有关机构,必要时携带抗疟药作预防或应急治疗。

从 疟疾流行区入境后1年内 , 若出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或不明原因发热,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来源: 健康广东 、 健康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生命时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