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愿意为农村孩子铺就健康成长道路。”这是重庆市渝北区华秦小学教师范贵全常说的话。
扎根渝北最偏远的农村小学3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渝北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范贵全用自己平凡的教育故事书写着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不平凡。
“扎稳了根,暴雨也冲不走”
1991年8月29日,24岁的范贵全背着棉被和几本教材,踏上通往华蓥山深处的盘山土路。彼时的华秦学校(后改名为华秦小学),隐于川渝交界的半山腰,没有通勤班车,他徒步5个半小时才抵达校门——眼前是黄土和砖垒砌的矮房,操场边杂草丛生。
“报到那天,校长问我一个问题,能不能坚持,能不能安心?”范贵全回忆,当晚他蜷缩在4平方米的楼梯间——一张木板床、一张方桌、一把椅子,便是全部家当。夜里山风呼啸,他裹紧棉被备课。
山区学校教师紧缺,他身兼数学、物理等多科教学。农村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设施简陋,他带学生测量山坡坡度,将数学公式编成山歌,在操场上边唱边学。在他任教的第二届学生中,数学学科成绩名列当时四川省江北县前茅,改变了多年以来学校数学成绩落后的面貌。
扎根越深,家长好评越炽。“这里家长朴实真诚,只要你对娃儿好,家长对你认可度就高。”范贵全笑着说,“2003年非典期间,到学生家访,每到一户,家长就邀请我吃一个鸡蛋,最多的时候一天吃了10个鸡蛋。”
34年光阴流转,华秦小学从土房变成白墙青瓦的标准化校舍,范贵全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范老师,你不走嘛,我娃儿明年要到您班上来读。”范贵全指着山下树林:“你看这片树林,我来时不过拇指粗,现在它们扎稳了根,暴雨也冲不走。”
“教育就是凭良心做事”
“教育就是凭良心做事。”范贵全说,作为渝北区唯一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最小的年龄仅6岁,需要心理上的辅导和生活上的引导。
范贵全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和心理健康,坚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家访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难,让他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生活中,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病了,他带着学生就医买药、端汤送饭;有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他也大力相助。
多年的教学生涯,范贵全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
“没有范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提起求学经历,胡中庆言语中充满感激。1997年9月,范贵全发现小学一年级的胡中庆总是闷闷不乐,吃饭时也总是躲在墙角,但上课时特别认真。他悄悄跟着孩子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他们家。范贵全看到:板壁房里,胡中庆患病的父亲瘫痪在床。胡中庆熟练地生火煮粥,火星溅到裤腿上。
当晚,范贵全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包下胡中庆的学杂费,每月送去米面粮油。如今,胡中庆已是渝北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每年教师节都会到学校看望范贵全。
“华秦小学是我的起点,也是终点”
在山里一待就是34年,其间范贵全有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
1998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范贵全被推荐至主城某重点初中任教。彼时华秦学校初中部的数学教学刚走上正轨,面对着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面对同事们羡慕的目光,范贵全将调令叠好塞回信封:“山里娃娃离不开我,我走了,谁来教他们?”
2023年,主城一所名校校长亲自驱车进山邀请他:“范老师,我们给您留了教研组长职位,孩子也能进城读书。”彼时,范贵全正带着学生用竹竿测量山坡坡度,教他们计算土石方量。夕阳下,他指着远处层叠的梯田对校长说:“您看,这些公式能帮娃娃们建蓄水池,他们学会了,村子就不怕旱了。”婉拒的背后,是他“愿为山区孩子付出一生”的执着坚守。
2025年,在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当镜头扫过鬓角斑白的范贵全时,数百万观众听见他说:“华秦小学是我的起点,也是终点。”他选择继续留在这所山村小学。舞台灯光下,他口袋里揣着学生送的竹叶书签——那是首届学生张模亲手制作的。如今,张模已成为华秦小学校长,延续着“让山里娃娃健康成长”的誓言。
“从事乡村教育34年,我仍然满怀热情,我会继续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孩子们成长。”范贵全说。
(本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陈曦)
来源: 中国教育报